苦水猪驮山记

31.05.2014  18:50

苦水色彩斑斓的丹霞地貌

    兰州向西,不过半个多小时就到了庄浪河下游的苦水镇。据乾隆《甘肃通志》载:“其地产硝,水味稍苦得苦水地名。

    由于在永登工作过多年,早已知道苦水玫瑰油堪比黄金享誉全球、曾在山西太原国际锣鼓节上获得金奖的太平鼓和猪驮山“萱帽猪驮”鎏金大佛成为了对外宣传的名片。遗憾的是,虽多次路过苦水,却无缘近距离去游览猪驮山和瞻仰鎏金大佛。恰好友人兴趣盎然,于是一同前往苦水探究声名远播的猪驮山景区。

    猪驮山,原名萱帽山,位于永登县苦水镇苦水街河西一公里处。有咸丰年间一碑记载:苦水龙峰东矗,以钟灵庄水四环而毓秀,林木掩映,绣壤相错,平邑胜地也,堡西二里许,层峦迭嶂,钟灵毓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萱帽山也。猪驮胜景,可见自古此山风光之秀丽。

    到了苦水镇,车沿着庄浪河谷地逶迤前行,远远地就可以看见那尊21.95米高的大佛高耸入云的不凡气势。可能是由于苦水周边的山峰平而缓的缘故,在蓝天白云下更显得更加高大雄伟了。苦水之名虽“”,但由于庄浪河的滋润,这里林木葱郁,民风古朴,传统文化氛围浓郁。而猪驮山常年绿化,殿宇亭阁交相辉映,翠色欲滴。“晨钟醒绿野,紫雾绕长空,东去庄浪水,沧桑流韵中。”充满灵气站在一川平野之上的猪驮山,更显得气象万千。

    到了山脚下,和友人弃车登山,远眺庄浪河蜿蜒如银丝带在绿原中游动。虽然此时已经看不到玫海香苑的艳丽色彩,但苹果树、梨树、枣树等园林葳蕤葱茏,和鱼塘、水库、丹霞地貌等景观相映成趣,叫人也感觉到猪驮山的大美来。

    据资料记载,自宋代以来,萱帽山上就有寺庙,叫西山寺。寺内有佛殿、碑碣,千年香火延续,游踪不止。清文宗咸丰己未年(1859年)刻制的《西萱帽山庙宇并立碑志》就有记述。说山上有三宝殿一座,殿下左列地藏菩萨,十殿阎君殿,庙宇参差,残碑断碣,犹有存者。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陕西民郑王姓,同堡十王会众等略为创修。清康熙年间,又由本邑僧人风颠和尚修葺。乾隆、嘉庆、咸丰年间,均由广大信士邑人捐金重修绘画。近年来群众集资修建的佛殿、塑像、绘画亦闪烁着古朴的文化光彩;而历代佛教高僧来此住锡讲经修行,使得猪驮山名声越来越大,真正成了苦水地区一卷让人欣赏的画卷。

    猪驮山最富盛名的是那尊鎏金铜佛——猪驮山大佛。佛像高21.95米,意寓二十一世纪建造的至尊、立姿的——渗金佛祖。像立于3米多高的莲花座上,莲花共64瓣,寓包罗万象之意。下有3.6米的大理石基座。基座的四周都是浮雕,正面是“渗金佛祖”四个金字。后面是建设者、承建者、捐资者的简况。两边的四副诗配画的故事与传说,如度猪驮砖证菩提,巧计修桥显佛力,葬尸收孤大慈悲,翻地压砂念阿弥等。

    相传萱帽山变为猪驮山的来历和苦水人李福有关。清世祖顺治八年(1651年)农历四月初八,今永登县苦水镇苦水街东巷李氏家出生一儿,俗名李福。他十八岁出家到萱帽山修行,号称风颠和尚。为了修葺十王殿,他天天赶一头呼作“自醒”的猪,搬运砖瓦,自己身背六块,猪驮四块,这一行动感动了周围的人,大家都来义务投工,募化捐资,最后终于实现了夙愿。自此,萱帽山便叫成了“猪驮山”。至今,风颠和尚“舍身求雨”、“煮身济赈”、“怪治久病”、“翻地压砂”、“巧计修桥”等故事在永登地区广为流传。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给我留下印记的还有离猪驮山不远的独特的丹霞地貌景观。由于丹霞地貌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丹霞展现出不同的美景,吸引着人们的眼神,牵动着人们的心灵,一代代的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他们心目中最美的丹霞景观就在他们的笔端流淌。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描写丹霞地貌的诗歌,这些都成了中国山水诗歌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唐代诗人刘长卿《秋云岭》就是吟咏丹霞地貌的佳作:“山色无定姿,如烟复如黛。孤峰夕阳后,翠岭秋天外。云起遥蔽亏,江回频向背。不知今远近,到处犹相对”。而苦水的丹霞地貌虽然面积不是很大,发育也不是最典型,类型也不是最齐全;但远远望去,一片火红的颜色形态丰富,栩栩如生。各类造型惟妙惟肖,各具情态。再加上跌宕起伏的动感,形色气质和谐协调,让人恍如步入了一景多姿,移步换形的境界里来,我和友人不禁啧啧称赞。“三岩一出秋容老,惭愧闲身泛水萍”。因为丹霞地貌在我的意识里似乎都在大漠戈壁、深山古林之处,而据兰州仅仅40公里的苦水就能看到这片灿烂的风景,实属是意外中的收获。

    下得山来,不由地回望猪驮山,只见艳阳的余晖里,那鎏金大佛的色彩格外灿烂,那如云的气势格外非凡。心一动,又一次拿出相机,拍下了那尊站在庄浪河川里金顶佛光,宝相端严,慈眉善目,俯视人间的鎏金大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