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唱美张家川

12.12.2014  14:53

  原标题:“花儿”唱美张家川

   中国甘肃网12月12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 (记者 牛彦君 通讯员 惠文辉)12月3日,张家川“花儿”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是天水市继太昊伏羲祭奠、秦安小曲、天水雕漆制作技艺、武山旋鼓舞、清水道教音乐、秦安女娲祭奠之后,又一个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

  张家川“花儿”是居住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境内的回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作、演唱的一种民间曲艺,表达了这一地区回族人民热爱生活、勤劳勇敢、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

  张家川“花儿”语言丰富,最大特点是以老百姓的日常口语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其内容分为抒情、叙事两大类,前者居多。从题材上可分为情歌、生活歌、历史典故歌、神话传说歌、时代新歌等几大类,表达感情淳朴浓烈、热情奔放。在流行数量上,以表现爱情为主题的“情歌”居多。从体裁上又分“叙事本子花儿”和“抒情草花儿”两大类。“叙事本子花儿”根据小说、戏剧演唱的历史故事创作,这类“花儿”叙事性强,情节完整,内容生动,篇幅都比较长,如《孟姜女》《绣荷包》等。而“抒情草花儿”则是篇幅较短小的山歌,主要以情歌为主,兼及其他,这类“花儿”的语言质朴率真,热情奔放,不乏诙谐与机智,有着浓郁的农村乡土味,有《大路畔里的金盏花》《河里的石头翻三翻》等。

  据参与编写《张家川民间文艺三套集成》的王成科介绍,张家川“花儿”的成分和类型较为特殊,大致有以下3种:第一种是本土“花儿”,有时又称关山“花儿”。代表作有《月亮上来亮上来》《光阴好比打墙的板》等,主要反映百姓劳动与青年男女情话等内容,这种“花儿”在张家川占绝大多数。第二种是脚户花儿。因为张家川自古是北上宁夏的交通要道,在这个独特的地域里,一支支旧时被称之为“脚户”的运输大军在长途跋涉中创作并传唱着这种“花儿”,这里面还包括了走州过县的行旅商贩和翻关山、闯牧区的皮毛贩子创作并传唱的“花儿”,如《骡子走了固原了》《兰州的白塔固原的钟》等。这些“花儿”由于源流纷繁,腔调多变,糅进了河湟、洮岷、河西地区的腔调和韵味,给张家川“花儿”注入了多样成分。第三种是麦客子“花儿”。张家川的夏收与陕西的夏收时差将近三个月,千百年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农耕文化现象,这就是当陕西开始夏收时,张家川人就会自发地组织富余劳力拿起镰刀赴陕西帮助当地人收割小麦,这些劳务大军被称为“麦客子”。麦客子“花儿”形象地表述了麦客子赶麦场的艰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如《头枕着磨石数星星》《翻一场关山脱一层皮》等。

  1973年,时任张家川县文化馆馆长的闫治洲、副馆长王洛祥等人创作编导了《咱山村有了水电站》《百里运肥》两出“花儿”歌舞剧,1974年到省上参加会演并获荣誉奖。其中《百里运肥》的音乐创作受到了省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并被推荐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1980年初,张家川县开始对全县的民歌展开历时半年的普查与抢救工作,共收集和整理张家川民歌、小曲调和花儿60余首。

  2006年7月举办的“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原生态民间文艺演出”活动中,张家川的“花儿”演唱受到观众的好评。2007年1月,张家川“花儿”演唱团代表天水市参加了“甘肃省第三届群星艺术节”并荣获优秀奖。

  近年来,张家川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提出了一整套保护措施,县文化馆重新搜集整理了散落在各地的“花儿”共150多首,还组织爱好者毛菁文、杨春茂、王成科等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三个文明建设,创作出了《夸张家川》《爱死人的张家川》《张家川扶贫歌》等一批反映时代精神,歌颂新人新事新风尚的“花儿”新作品。

  从田间地头、庄廓院落、村头巷尾、农家炕头到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张家川“花儿”在口口相传的音韵交替里闪现出了从未有过的绚丽光泽,正如一朵静静绽放的民族奇葩,将永远盛开在张家川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