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兴未艾的东乡旅游——东乡县旅游景点掠影

31.05.2014  00:30

   方兴未艾的东乡旅游

  ——东乡县旅游景点掠影

  本报记者赵怀斌刘红红

  多年来,东乡县旅游资源藏在深闺人未识,撩开神秘的面纱,山水家园、陇上杏花村、浓郁民族风情的山城旅游景点,无不迸发出无限的魅力。

  山水家园—河滩旅游景区

  粗犷、高大的黄土高山在这里变得温柔极了,她们手挽手、肩并肩,呼啦啦拥在一起,围成一个圈,像是一个巨大的摇篮,形成了喇嘛川容貌。黄河母亲急匆匆挤进这个摇篮,然后,放缓脚步,用母亲河博大的爱,在喇嘛川北部形成了水域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的炳灵湖;大夏河急匆匆跳出泄湖峡,也扑进这里。碧波荡漾的炳灵湖和一望无际的花椒林绘成了喇嘛川的美丽景色。这里的水是活的,山也是活的,这里的一切似乎有了灵性。

  为了开发这个旅游景区,东乡县建成了河滩小城镇,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各项保障;折达二级公路穿河滩镇而过,为出行提供保障。如今,在河滩镇红柳湾即将建成盛世生态湿地休闲度假村,该度假村占地150多亩,以亲近山水、农家田园为主,集旅游观光和吃住玩乐为一体,为旅游提供一切便利。

  陇上杏花村—唐汪川旅游景区

  久负盛名的“陇上杏花第一村”—唐汪川,远在三四千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具有独特风格的“唐汪式陶罐”就出土于胡浪村山神庙遗址。这里气候湿润,风光旖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尤以盛产“唐汪大接杏”、大红枣而著名。

  唐汪川地处洮河的河谷地带,位于东乡县东北部,是古丝绸之路上连接临夏—兰州的重要通道和驿站,距省城兰州62公里,依山傍水,地势开阔平坦,四季风光秀丽。每到清明时节,在洮河沿岸万亩杏花竞相开放,形成一片花海,因此被誉为“陇上杏花第一村”。

  这里盛产的大接杏,色艳味甜,肉厚汁多,称为果中之珍品,有“天下杏子数唐汪”之美誉。当地大接杏种植面积达700多亩,年产量1400多吨。大接杏远销省内外,产值达280多万元,是东乡县的一大特色“名片”。每年夏天,大接杏成熟时节,这里都会举办“杏花会”和“杏子节”。

  除杏子之外,唐汪川的葵花和红枣,也闻名遐迩。唐汪葵花被称为“花中王”,籽被称为“籽中王”。在唐汪赏葵花、品葵花籽也是一种乐趣。唐汪枣林不仅面积大、果实多,而且以色、香、味俱佳,称为枣中极品。

  文化新城——县城旅游景区

  行走在东乡新城区,无论是楼群、公园,还是大街小巷,每一个建筑都好像在讲述着一段东乡民族动人的故事。

  东乡,这个古老而年轻的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今天的东乡新城,让每一个来这里的人感受颇深。“赤孜大街、纳让路、波斯卓路、朵斯大街、赛罕路……”无论你置身哪一条崭新而宽敞的街道中,都会被这些用东乡语命名的路名街名所吸引,你将会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

  东乡县是全国唯一的以东乡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总人口27万多,其中东乡族占84.14%,总面积1510平方公里。东乡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与严酷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形成了自己民族特有的勇敢顽强、重情重义、乐观向上的个性。东乡县紧紧依托灾后重建这一平台,整合挖掘各种文化资源,运用恰当的艺术语言,展现东乡多元丰厚的人文历史风貌。

  矗立在凤凰公园中的“米拉尕黑”和“恩泽乡土”雕像雄伟而高大。“米拉尕黑”取材于东乡族民间叙事长诗,讲述了东乡族青年米拉尕黑因射月而得一面宝镜,与美丽姑娘海迪娅结缘,随后经历了战争洗礼,经智者指点解救了姑娘,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恩泽乡土”运用简洁、装饰、民族民俗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多民族的团结、交流、崛起。雕塑周围特色鲜明的浮雕墙上,展现的是东乡族民间故事系列,即《伊斯哈的故事》《蛤蟆姑娘》《白羽飞衣》和《赤孜拉妩》四个故事场景,集中体现东乡人民不畏强暴、顽强抗争的精神。“东乡故里陇上明珠”是东乡县城重建纪念碑,处于重建区中轴线上,寓意削山填沟,建设新城和东乡经济社会发展蒸蒸日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民族的灵魂。东乡县坚持把县城灾后重建与东乡民族文化挖掘整理两手抓、两不误,让这座新县城以文化作底蕴、作支撑,新城已经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

  除此之外,东乡旅游景点还有很多,东部有以明基山庄、凤凰山垂钓中心为主的休闲垂钓区,中南部有以坪庄结沟古动物化石遗址、锁南上王家辛店文化遗址为代表的丰富的古文化遗址和古生物化石遗存,西有东大坡森林公园,北有邢家梁森林公园和刘家峡库区沿岸河滩风景区。

  东乡旅游,方兴未艾。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