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平凉老艺人温存林的坚守和落寞:彩扎灯笼和它最后的传人
新年的花灯
中国兰州网2月19日消息 温存林是平凉温记彩扎灯笼的第三代传人,从小耳濡目染习得制作彩扎灯笼的技艺。温师傅今年67岁,做了近40年彩扎灯笼活计。做灯笼使的家什儿,在他爷爷那辈就已经有了,可以想见温记彩扎灯笼的历史。每年春节前夕,温师傅早早地就开始做灯笼了,从染纸到糊纸,全是他一个人的活儿。去年,他一共做了180盏灯笼,不到一周时间就卖光了。然而,随着温师傅年事已高,与其他传统手艺人一样,彩扎灯笼技艺后继无人,正在一步步走向没落。
重回童年有一种回忆叫“猴擀面”
温师傅非常愿意介绍彩扎灯笼及其技艺。“今年做得最多的是‘猴擀面’,一共做了20盏灯,因为今年是猴年,想着大家都会喜欢!”温师傅说。一间只有十多平方米的小客厅里,被灯笼挂得满满当当,有温师傅最得意的莲花灯,也有最难做的西瓜灯,还有温师傅创作的新品——甲甲虫灯。
在这些灯品中,记者最熟悉的是莲花灯和猴擀面灯,因为孩提时家里大人都曾买来掌过。在许多平凉人的记忆中,猴擀面灯是彩扎灯笼中的经典造型,不仅是因为它深入人心的外形,更是因为它具有一定娱乐性。温师傅先将竹篾圈成圆环状,三个圆环状竹篾构造出金丝猴的身体。基本形态框架打好后,开始糊纸,再在纸上着以金色的梭状材质,成为金丝猴身上的绒毛。金丝猴的手被头顶的一根细绳控制,只要掌灯人稍微一摇晃,猴子的手就会做出“擀面”的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发笑。
关于灯笼,有句谚语:正月十五打灯笼——照舅(旧)。于是,很多小孩子在正月十五当天,都会缠着舅舅给自己买一盏灯笼。掌着灯笼游览夜景,是正月十五的传统习俗。然而,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这个传统早已不复存在。因为,没有一家用工单位会将假期延续至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所以,过正月十五的人越来越少,掌灯笼的人也越来越少,做彩扎灯笼的人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