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艺人二十载“与石为友”:建传习所 推体验游

01.11.2018  01:33

  

  刘宗学研发的以高纯度天然矿石为原料的“天域发光夜光杯”,经过定形、打磨、抛光等十多道手工工艺精琢细磨而成。这个夜光杯只需数分钟阳光或灯光照射,就能在黑暗中释放出耀眼的光芒,余辉能持续十多小时,让夜光杯“实至名归”。 丁思 摄

  中新网兰州10月31日电 (记者 丁思)祁连玉石夜光杯、风雨雕石、嘉峪关石砚……看着展柜摆台上的系列产品,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嘉峪石砚传承人刘宗学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说,“这20多年来,我就干了这么一件事,一直与石头和文化打交道,希望年轻人能将戈壁大漠独特的石头文化传承下去。

  素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的嘉峪关市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丝绸之路商贸往来的重要驿站。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祁连山脚下,拥有大片的戈壁滩和“石资源”,石头不仅成为当地民众休闲娱乐的珍贵记忆,更成为承载当地文化传承的符号,也成为了外界了解西北文化的窗口和印象。

  

 刘宗学和艺人们研发制作的嘉峪石砚。 丁思 摄

  源自对石头和西北文化的喜爱,33岁的刘宗学辞去了当时的“铁饭碗”酒泉钢铁公司的工作,和几位爱好文化的朋友共同创业。

  “那时候我们就看到,在嘉峪关城楼前销售的风雨雕石的黏贴画,是最为原始的不起眼的小石头,但还是很多人喜欢。我觉得这是文化的魅力。”今年54岁的刘宗学说,他和有美术功底的朋友继续研发和创新风雨雕石艺画,创作了以嘉峪关关城、丝绸之路为主题的系列风雨雕石艺画作品。

  此外,刘宗学还潜心夜光杯的研发和改良。他说,他并未满足做传统夜光杯,而是打磨以高纯度天然矿石为原料的“天域发光夜光杯”,经定形、打磨、抛光等十多道手工工艺精琢细磨而成。“这个夜光杯只需数分钟阳光或灯光照射就能在黑暗中释放出耀眼光芒,余辉能持续十多小时,真正让夜光杯“实至名归”。

  近日,由刘宗学联合9位工匠历时2年设计创制的“匠心之作”——30方嘉峪石砚“丝绸之路”系列在当地展出。丝绸之路系列嘉峪石砚(组合砚),共计30方,总长15米。30方石砚组合在一起为一幅长卷,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文化经贸交流,同时也重新演绎了甘肃根脉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的精髓。

  

刘宗学的儿子用石头研发创制的新作品“茶宠”。 丁思 摄

  刘宗学说,嘉峪石砚是中国最古老的石砚之一,其制作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但很多人并不知晓它,且嘉峪石砚的制作工艺繁杂,费时费力,现代年青人已不屑于学习,老一代艺人逐渐离世,其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研发以嘉峪石砚为原材料的系列产品,就是希望现代民众能够了解它,并将这个传统手艺不断传承”。

  “要真正传承,还是要动手来真实体验,这样才能了解,了解后才能通过各自不同方式来传承和创新。”多年来,刘宗学坚持推广“民俗体验游”,并建立文化传习所。他说,不仅要让本地小孩近距离体验中国经典民族手工艺术,还要让来嘉峪关旅游的世界各地游客体验别样的中国西北文化。

  刘宗学说,这项文化事业必须得有人来守候和创新,他将在外地读书的儿子“召回”家乡,共同开发创新。

  刘宗学的“90后”儿子刘立新说,他将借助网络平台、民俗体验等新颖方式,将更多的西部文化符号融入石头艺术,以年轻人的视角来创作,让历经风雨的“石文化”成为承接古今的文化记忆。(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史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