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出农民新风采

02.07.2015  17:15

   中国甘肃网5月29日讯 (记者杨丽君文/图)近年来,陇南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4023.7元。改善物质生活的愿望依然强烈的同时,追求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人们新的期盼。富裕起来的农民,羡慕城里人丰富的文化生活,他们渴望看到精彩的节目,更渴望拥有一个由他们自导自演的舞台。作为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特色文化大市建设的重要任务,我市顺势而为,去年以来扎实推进“乡村舞台”建设,全市共建成民间自办文化社团1269个,今年更是把“乡村舞台”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确保完成600个乡村舞台建设任务,力争康县、两当县率先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乡村舞台”建设,陇南市有哪些具体的好做法?有哪些真真切切的变化?老百姓满意度如何?乡村舞台,群众为何会“点赞”?既有免费的节目可看,又有广阔的舞台可表演“康县农民有福气,家门口上能看戏;农村生活好富有,读书看报啥都有……”这段流行在康县农村的顺口溜,正是当下康县依托“乡村舞台”建设开展丰富多彩农村文化活动的写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乡村舞台”建设,多次提出明确要求,并亲自调研督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学习传达省上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措施,将“乡村舞台”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经过一次次调查研究,思路逐渐清晰,市“乡村舞台”建设领导小组深入落实工作任务,就“乡村舞台”建设提出了“3236”工作思路,不断推动工作向纵深发展。这一思路具体为:整合惠民政策、部门资源、乡土文体人才,建立常态化活动机制、设施集中管理机制,保障活动场所、设备、内容,围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发挥理论政策宣传台、科技致富评比台、邻里和谐促进台、群众文化演练台、健身休闲运动台、村风文明培育台的作用。采访中看到,陇南市把党员活动室、农村文化大院、农村文化小广场、农村舞台、村级体育健身场、农村学校空闲操场作为六种主要类型,通过各种方式建设活动场所,并因地制宜推进村史室、民俗展览馆、非遗传习所建设。“乡村舞台”建设由政府买单,村民有了能够自导自演的舞台,这样的惠民举措让群众真心为政府“点赞”。文化惠民,为何普遍都“买账”?上有靠得住的好政策,下有稳得住的文化社团毋庸置疑,政府部门在全市“乡村舞台”建设中承担着主体职责。在顶层设计上,陇南市又怎样凸显职能,出台了哪些好政策呢?通过调查了解到,首先在保障资金投入上,陇南市把“乡村舞台”建设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和补助范畴,按照“一主一辅一补充三结合”的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乡村舞台”建设。此外,我市还整合党委宣传部、组织部、政府文广新局等20多个部门在基层的各类公共服务项目、惠民政策等,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集中管理。有了政策资金保障,建成了硬件设施,但这远远不够。要打造真正惠民的“乡村舞台”,必须下大力气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负责任的基层文化队伍。

  为此,陇南市因地制宜,积极动员组织农村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退休教师、老干部等乡土文化体育人才,在每个行政村组建一支10人以上的群众自办文化社团,配备村级群众文化辅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形成农民文化社团和辅导员两支队伍。

  为了搞好文化演出,这些文化人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其精彩的演出既突出了“乡村舞台”建设的陇南特色,又因其接地气、有基础,广受群众欢迎。丰富载体,为何“叫好又叫座”?

  外有特色文化“遍地开花”,内有精神家园生机盎然康县大南峪乡的“开心驿站”舞蹈队、阳坝镇的梅园神舞舞蹈队、王坝乡的棒棒鞭演出队、豆坪乡的唢呐演出队……记者采访中看到,康县各类乡村文化活动风生水起。在乡村舞台建设中,陇南市分片分区域按类别因地制宜改造建设,在“乡村舞台”的建筑风格、展示内容、活动样式等方面力求有特色。一乡一品牌,一村一特色。如雨后春笋般,形式多样的基层文化活动在陇南大地各个角落破土而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风貌。围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安排,各县区广泛组织开展贴近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的理论政策宣传、全民阅读、体育健身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宣传党的主张、传播主流思想舆论。“闲暇生活突然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看书、看戏、看电影、看电视‘四大难’问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康县阳坝镇龙潭村村支部书记王大建说。一座座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中心拔地而起,一场场文体活动有序开展……我市乡村文化活动“叫好又叫座”,村民在健康的文化活动中受到现代文明教育,精神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