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2》收官观众有问题:到底是人文片还是美食片?

01.06.2014  03:33

    两年前,国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腾空出世,每晚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时引发无数网友的“口水潮”,无数人抱怨因为看《舌尖》而体重变胖——实在按捺不住馋虫的“勾引”而不得不添了夜宵。今年,《舌尖2》如约而至,但播出后一时间对《舌尖2》的评论可以说是“口水与板砖齐飞”。在《舌尖2》落幕之际,就一些焦点问题,导演组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1   

    拍摄手法

    纪录片会出现一些“嫁接”镜头

    首集《脚步》播出后,片中藏族青年爬40米高树采摘蜂蜜一段随即引起网友热议。有细心的网友发现,这一段爬树的镜头与英国BBC广播公司出品的纪录片《人类星球》几乎如出一辙。《人类星球》是BBC拍摄的关于人类生存的重磅之作,多次拍摄和组合剪辑在该片中也多次使用。如第二集《沙漠:熔炉中的生命》中,为了表现蒙古猎鹰的故事,前后

    两次拍摄相隔一年,并在剪辑时采用了前后倒置的处理手法。

    总导演陈晓卿解释:“可能对我来说,我看过《人类星球》,而且《人类星球》是我作为范本让大家看,也是开书单的时候开的(“开书单”是《舌尖》系列拍摄前,陈晓卿给所有分集导演留的功课,即在短时间内把自己所列书单上的书籍、纪录片、电影全部通读)。你说抄袭也好,借鉴也好,实际上大家的拍摄手段就这么几种,拍摄时就要看谁能在拍摄的内容中融入自己的特色。如果人家没有爬树

    采蜜的传统,你要求人家爬,人家本来打算在四川附近放蜜蜂,你觉得拍出来效果不好,要求人家去甘肃,这样肯定 不行。”

    2

    广告植入

    被带火的美食到底算不算植入广告?

    《舌尖2》第四集《家常》中在上海求学的一对“陪读母女”引发网友不少争议,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母亲为了女儿学琴留在上海陪读,甚至几年没有回过家。后来有网友开始留言称,本集导演邓洁的丈夫陈磊(第二集《心传》导演)负责了这名女孩的商演,更有网友指出,这名学琴女孩就是陈磊公司旗下“艺人”。而最后一集《三餐》中更有大量富士康公司员工食堂的镜头,严重涉嫌广告植入。

    对于这样的说法,《家常》的分集导演邓洁予以否认,“我和丈夫陈磊两人没有公司。最终选定她是因为其外来的身份,其次女孩在学校很开朗阳光,也算是很有成就的一个女孩,而且她在音乐附中演奏提琴比较出色,我们在学校打听了很多人,包括老师,最后才找到她。

    总导演陈晓卿表示,我们在前期调研、中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中都会把商标、店家名称、店名等剪掉,我们是一部纯粹的人文纪录片,不能让里面掺杂进任何的商业色彩。《家常》导演丁正说:“我考虑的一个出发点是,这么多年来,涉及富士康的话题非常多,富士康可能会被妖魔化,通过一些普通的员工,看看他们吃的午饭,至少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在这样一个庞大的集团里面,最普通的中国人他们的一日三餐是什么样。对于是不是植入广告之类的话,我是不担心人家说什么,我自己知道我没有做任何的广告植入,我是很坦诚的。

    3

    主题设置

    《舌尖》是人文片还是美食片?

    《舌尖上的中国》不是只有菜,还有更多饮食背后包含的故事。但这也让观众们大失所望,认为片子更像是“舌尖上的中国人”。

    总导演陈晓卿说:“在《舌尖2》所展现的美食背后,有的人看到了乡愁,有的人看到了美食,有的人看到了亲情,有的人也看到了家国情怀,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各自的解读和观点。对于我们制作者来说,我们努力把美食的不同方面表现出来,像第一季的笋子只是说笋子的吃法,第二季的笋子,我想说的是最极致的美食只给最勤劳的人。《舌尖2》是通过食物和人的关系来表现更多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民风以及时代变迁后,当代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如果说美食是窗户的话,那么我们通过它能够看到更多中国传统的东西。比如做今天中国的美食,肯定和历史上不太一样,因为我们的气候、物种、食材等等很多和过去不一样,用什么来做引入文化传统的切入点?我找了节气,比如清明、谷雨,还有春节。还有一个东西不变,就是团圆饭,为了这个团圆饭,人们可能要经历很多辛苦,从四面八方赶回家。

    五味杂陈《舌尖2

    酸

    贯穿始终的吐槽“故事多美食少

    从开播的第一集《脚步》到第四集《家常》,几乎每集都要遭遇吃货们抱怨美食少、故事太多。对此总导演陈晓卿表示:“我想除了美食,作为纪录片人,这些故事不记录下来,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本就是一部以人文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故事确实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甜

    《相逢》获得好评最多

    《舌尖2》第五集《相逢》可谓是开播以来被网友点赞最集中的一集,不少观众表示这一集《相逢》中“口水”和“泪水”终于找到了结合点。《相逢》中各地食材的相逢在成就美食的同时展示了历史的变迁、人的迁徙,而美食与人的相逢背后是人与人的相逢,是人与人不可割裂的情感。然而这些人文故事并未喧宾夺主,其食物制作过程占了相当大篇幅,美食和人物也融合得恰到好处。

    苦

    每集几乎都能戳中泪点

    《舌尖2》不少人文故事让网友潸然泪下,让我们体会到隐藏在美食背后人性的美好。而出现在《心传》的吴堡县张家山镇高家塄村张世新老人做空心挂面的精湛技艺,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世新老人还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挂面爷爷”。但5月3日凌晨,《舌尖2》导演陈磊在微博上透露,5月2日收到短信,“挂面爷爷”因病去世,也让不少观众网友缅怀拉面爷爷那温暖人心的笑容。

    辣

    “舌尖体”火爆流行

    《舌尖2》最受网友追捧的可谓充满文艺范的解说词,所以网友争相模仿的“舌尖体”也迅速火爆流行起来,从油条、馒头、水煎包这些再平常不过的食物,到嗑瓜子、洗碗这些日常小事,甚至高考、雾霾、飞机延误、炒股这些时事热点都被网友赋予“舌尖体”的转化。而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大学生自制的视频《舌尖上的宿舍·泡面篇》更是迅速走红,生动且蕴含哲理的文字表述配上主角的入神表情,使其登上了热门话题榜。

  奥斯卡得主建议:中国纪录片应做“减法

  制作人、奥斯卡金像奖得主马尔科姆·克拉克把脉中国纪录片制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中国纪录片有些缺乏深度,找不到观众感兴趣的答案。克拉克提供了一个实在的技巧,“你问他们一个问题,然后他给你一个答案,这时候要静静坐着,用眼神跟他们交流,但是什么都别说,他们会觉得有点难堪,然后他们就会开始再度张口,因为第一个答案都是无害的答案,再次开口给你的信息会更有趣,也更诚实。

    二、纪录片中大量解说词的存在,这个现象大大阻碍了纪录片的故事化。克拉克认为,纪录片不是一个文学性的媒介,不是一个带有画面的收音机节目,它是一个视觉媒介,必须用画面、镜头说话。

    三、“把脉”中国影视作品,细心的克拉克还注意到导演对音乐的滥用。“音乐是很多影视作品的血液,可以营造一种情感的氛围,非常有用,也容易被滥用。”克拉克还强调,内容为王,如果有好的故事片,有好的角色,那片子就会很好,即使用手机也能拍,千万不要痴迷于复杂的仪器和设备。据《半岛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