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为何绕不过“安全”二字

30.12.2014  04:30

    据央视报道:记者在江西高安跟踪调查一年,发现当地不少病死猪被猪贩子长期收购,有些病死猪甚至携带A类烈性传染病口蹄疫!某屠宰场老板介绍,他们的病死猪肉已销往广东、湖南、重庆、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7省市,年销售2000多万元。

    小马飞刀注意到,相比几年前,经历过众多食品安全危机的国人,现在面对食品安全问题,已明显淡定了许多,就连拿来用于嘲弄的段子,对比之前都少了许多。问题食品非常可怕,而更可怕的是我们正在渐渐麻木。很多时候,公众已经习惯听到各种口号,却看不到身边切实的变化,忍着忍着也就默然了。这习以为常的背后是无奈,更是对政府相关部门不作为的一种绝望。

    为什么这么说?不知各位是否注意到,近年来一次次不断重复上演的食品事件几乎无一例外地陷入了一个怪圈:大都是先由媒体曝光,然后是食品监管部门急火火去查证。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猫抓耗子天经地义,现在耗子出没,却总是有几只狗跑出来拿耗子。狗拿耗子一次,猫就急火火地出来查证一次,这时候耗子们早惊得四处飞散,能查出什么?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事后很少听到有监管部门道歉,很少看到有人被问责;我们听到了表态,但没有看到具体的解决措施;我们感受到了痛和反思,但没有看到转化成监管改革的推动。只要没有人,特别是食品监管部门为后果担责,也许这个怪圈或将永远地存在下去。

    小马飞刀以为,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故,根本问题就出在监管环节上。两年前,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香港的肉和菜基本上都是依靠内地来供应,在这方面,国家质检总局、广东省都做了很多工作,现在供港食品的安全率达到了99.999%,这在全世界都是很难得的。如果这方面能应用到国家的内销方面,也可以对内地的食品安全问题有所帮助。这位幸福的香港局长的表态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食品安全从来都不是能不能搞好的问题,而是重视不重视的问题。而且那句“如果这方面能应用到国家的内销方面,也可以对内地的食品安全问题有所帮助”——其实这何尝不是民众的期待。

    不久前,新华社有一篇文章是这样说的:中央打击腐败的态度和做法,为解决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有关部门不妨借鉴在党风廉政领域“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经验,设立举报、调查、惩处、预防等一整套确保食品安全的机制,对食品安全违法者保持高压态势,让任何漠视食品安全的机构和人员,不管涉及内资还是外资,不管是民企还是国企,都必须被严肃追究、付出高昂的代价,才能形成强大的威慑力,扭转当前食品安全面临的被动局面。

    说的真好,能落到实处更好。

    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