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

16.07.2015  13:53

这是本度阴山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读这本书我找到了我生活中遇到问题的答案。

比如我有时候很纠结痛苦,我觉得这是因为我迷失了,我迷失的原因就是不知道我内心的良知,或者是我没有按照我内心的良知指引办事。做出了“伤天理”的事情,然后我的郁闷就是我的“报应”吧。

致良知知行合一事上练,这样才能不动心,才能随正心动。

心学不是苦禅。因为心学的研究方式和得到的成果是很高深的,因为这都需要悟道,去探索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良知到了什么程度。

心学是求于己。他和程朱理学一样注重实际效果。但是心学的指导来源于问心无愧,而理学讲究的是与理论一致,这个理论来自与对外物的总结。

心学是一种自身的修炼学。之前看过一句话“我们什么都讲道理,但是真正左右我们的反而是那些无理的情绪。”所以心学是让我正视自己的内心,不能让那些私欲去掌控我们。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由这个是客观事实。

我不能去做的被动思维改为我这么做的话是会受到良心谴责的,是有悖与我的良知的,这样一种主观思维。那些在我们看来是无理的情绪可能正是我们的良知要告诉我们的。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展开来看,就是人要有自己的看法,不要把被人的看法当做自己的看法和行为准则。时时刻刻去探究自己的良知。自己的是非论。但是要警惕自己的内心的私欲把自己的真正的想法给隐藏。因为我们的良知会跟随我们一辈子的,也许今天你可以欺骗自己,但是没准在那个夜深人静的时候,你的良知还会让你留下悔恨的泪水。

下面节选几段我喜欢的话:

王阳明所谓独立自主的人,是建立在良知的基础上,不要你胡作非为,所以当我的良知认为我受到不公正待遇时就要勇于反抗。

中国人经常说。一忍百忍,百忍成金。问题是,这句话不是规律,而只是某些人信口开河的格言而已,勾践忍辱负重甚至吃屎而咸鱼翻身,毕竟是少数。而且忍耐过后心理扭曲,成了一个良知被蒙蔽的人。如果人人都在面对不公时采取忍受的态度,那后果可想而知

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有这一段话,一针见血地说明了不能致良知的恶果:“他们来抓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他们接着来抓工会会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他们再来抓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新教教徒;他们最后来抓我,这时已经没有人替我说话。

人人平等,自己是自己的上帝,要做一个独立自主,勇于反抗的致良知的人。

王阳明要人到事上磨练内心,实际上就是让每个人的内心都成为一块冰,而不是湖水。湖水在未收到外物冲击时是平静的,可一受到冲击就会起涟漪,而冰则不会。

系于事上的心念端正后,知识自然就丰富了;知识得以丰富,意念就变的真诚;意念能够真诚,心情就会保持平正;心情能够平正,本身的行为就会合乎规范

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首先要求的就是我们在内心的良知上用功,良知光明了,他会指引你,做到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如果宇宙中的那血天理就在我们心中,那么,每个人不必外向去寻找,就可以在内心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就看我们周围的节气,什么时间什么季节长什么果子种什么菜。自自然然的就发生了。

因为良知能分清是非善恶,世界上的一切事,无非就是是非善恶,分清了是非善恶,你就是决定聪明的人和大慈大悲的佛,这样的人,想不在极乐世界都不行。

——心学,于我而言就是要我去发掘我自己,让我不委屈自己的心。马云说过一个员工离职,无非就是第一,心委屈了;第二,钱没给到位。说到底就是你没有按照你的良知行事,活着你的良知被你的私欲所控制,导致你的“心不正

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似乎大家都不怎么快乐,因为人心不古。淳朴似乎已经是个很遥远的代名词,从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火爆可以看出来,大家内心的良知都是喜欢淳朴和简单的东西的。所以我在看爸爸去哪儿的时候是很快乐的,很享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