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留地的麦子不好吃
华北的麦收基本上结束了,黄澄澄的麦子大都已经晾晒、入仓,所谓的三夏大忙在不知不觉间就过去了。这要感谢农业的现代化,小麦从种到收,无一样作业不是机械,比八十年代以前不知道要进步了多少。
老家多沙,但只要有水,种麦子还是能丰收的。有自留地的年代种麦子非常辛苦,一亩多地的自留地,要一铁锹一铁锹翻地,然后再用铁耙打平,分畦,播种。浇地要靠人工,收割是用手拔,就连脱粒也是在自家场院里用碌碡压,一茬麦子能叫人脱几层皮,所以说自留地的麦子不好吃。
当时的生产队是有牲口的,但不叫各家各户使,在自留地种麦子就只能自己用铁锹翻。一亩地六百多平方米,假如二十铁锹翻一平米,全部翻完需要掘一万两千多铁锹。记得当时是我和父母三个人翻地,早晨顶着星星下地,下午翻完后还要整平,分畦,挑垄沟,等一切都弄完,星星又出来了。翻地是很累的活儿,铁锹插在地上,一只脚用力往下蹬,尽量把铁锹深入到泥土里边,然后掘起来,把铁锹上的泥土翻个过儿,新鲜的泥土朝上。随着铁锹的挥动,沙尘在秋风里弥漫着,弥漫出一个艰难的日子,满都是泥土的辛辣。一天下来,我的手肯定好几个水泡,一攥东西钻心的疼。
整完地,就要急着播种,是趁泥土的潮湿和松软。那时候种地没有一样机械,播种时人拉楼,一根绳子拴在肩膀上,两只手架着楼把。拿楼的人有节奏地晃,那根绳子就一下一下往肩膀上的肉中勒。就这样,拉着楼还要走成直线,因为只要走得歪了,种出的麦子行间距就是歪的,那种辛苦当真是一个汗珠摔八瓣儿。“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对这句古诗,那时候的体会最深。
翻地和播种还不是种麦子最辛苦的,最辛苦要数浇麦子。当时的地下水位浅,浇麦子用压水机就可以。但是,压水机抽不出多少水,垄沟里的水流特别慢,加上我们那个地方都是沙地,压上来的水有很多又渗回了地下。春天的田野是苍茫的,单调的压水机嘎吱嘎吱响,一下一下的特别沉。缓慢的水流说什么也不愿意往前走,浇完一亩地的麦子就像田野里的苍茫,不知道希望在哪里。一茬麦子,要浇好几遍水,浇一遍就是一次磨难。
这样的种植方法肯定是一去不复返了,这是社会的最大进步,也是最根本的进步。今天整天牢骚的人肯定不知道过去这些事,所以他们没有满足的时候。看着今天有人整个整个的扔馒头,看着许多人嚷这个不好吃那个不好吃,我觉得真应该让他们体会体会过去的日子,也就是别叫他们吃现在的麦子,让他们吃自留地的麦子,吃自己种的,对生活的体会肯定就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