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林业厅副厅长张平在全省自然保护区建设暨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7.01.2016  17:49
                                            肯定成绩 寻找差距 明确目标 强化措施  
                                          全面提升我省林业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


                                                省林业厅副厅长   张 平
                                                    (2016年1月26日)


同志们:
    这次全省自然保护区建设暨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会议,是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厅党组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精神,总结推广林业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分析查找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全省林业自然资源保护管理的措施办法,全面提升我省林业自然资源保护管理水平。石厅长、樊厅长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并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和保护管理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全省林业自然保护区建设和保护管理取得的成就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1978年我省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此,全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步入了快车道。截至目前,已建立起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荒漠等类型自然保护区49处。其中国家级16处,省级32处,县级1处。总面积805.45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8.9%,保护了全省90%多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和80%的湿地。这些保护区不但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和维护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保护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减轻自然灾害、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省乃至全国生态屏障建设和生态区位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些年来,在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中,全省林业系统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好的措施办法,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充分肯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了国家级保护区管理机构。从全省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开始,我们就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要求积极协调省上有关部门,成立管理机构,核定人员编制,落实工作经费。目前,在已建成的1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由我厅直接管理的12处,委托管理的2处,核定人员编制1490名,7000多万元事业费全额纳入了省级财政预算。这种管理体制被国家林业局称为“甘肃模式”在全国推广。
    二是制定了一批法律法规。积极推动配合省政府法制办提请省人大出台了《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甘肃省湿地保护条例》。并按照“一区一法”的目标,先后制定出台了祁连山、白水江、兴隆山、莲花山和连城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为依法保护管理奠定了基础。目前,《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草案)已通过第十二届省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初审,《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修正)》已由省政府提请省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
    三是加强了依法保护管理。组织开展了打击乱砍乱伐滥捕乱猎等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和野生动物交易市场清理整治工作,加强了野生动物物种监管,规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采集、出售、收购行为,加强了森林、野生动植物、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狠抓了森林防火、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等工作,有效保护了各类林业自然资源。
    四是加快了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各保护区坚持以项目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的理念,积极争取建设项目和资金,通过实施一、二、三期能力建设项目,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保护区、站(点)工作和生活条件。近十年来,累计争取国家基建投资10多亿元,湿地等其它专项投资近3亿元。省厅直管的12个保护区都新建了办公楼,建成了视频会议和监控系统,有的还新建了博物馆。各保护站(点)办公条件、巡护手段、监控设施等得到较大改善。
    五是狠抓了自然资源调查和科研宣教活动。
各保护区加强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在全面完成本底资源普查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第四次大熊猫、第二次湿地、野生动植物及自然资源调查、摸底等工作,完成科学研究200多项,出版专著26部,发表论文1000多篇,制定省标8项,获得各类奖项60多个,获得实用新型发明专利20多项。充分利用爱鸟周、世界野生动植物保护宣日等活动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体播放科普宣传片30多部,制作对外宣传展板3000多个,发放宣传资料10多万份,通过宣传,大大增强了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六是开展了社区共管共建工作。各保护区结合自身实际积极与区内及周边社区成立共管组织,签订共管协议,建立社区共管机制。积极推动社区居民参与资源保护管理等活动,组织社区农户开展养殖、种植、节柴节能等活动,增加了社区农户收入,减轻了社区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激发了社区群众参与保护管理的积极性。如太子山保护局通过与甘南、临夏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建立三方沟通协调机制,有效化解了很多困扰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矛盾纠纷;白水江保护局针对区内居民多、生活困难、对林区资源依赖程度高的实际,帮助建立了一批中药材基地和中华蜂养殖基地,极大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
    二、认真分析查找我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和保护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我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党和政府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及甘肃生态建设保护的实际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地方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高,保护和发展矛盾突出。甘肃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加之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尚未真正树立起“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导致发展过度依赖自然资源,损害和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屡有发生。给保护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
    2.一些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划不尽科学合理。在保护区建立和功能区划时,工作不够深入细致,缺乏前瞻性,为争取投资盲目划大保护区范围;一些保护区将保护价值不高或不具保护价值的区域也划入了保护区,一些保护区在进行功能区划时将原有的村镇、生产生活设施、水利水电设施、军事设施等划入了核心区、缓冲区,给保护管理增加了难度。
    3.保护区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国家级保护区虽然大都完成了一期和二期基础建设项目,但还有不少基层保护站(点)存在着监测手段落后、设备不足、巡护方法简单、生活条件简陋等问题,省级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没有开展。
    4.管理体制尚不健全。个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至今还未建立管理机构,祁连山和连古城两个保护区管理局下属的保护站实行以地方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保护管理中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大多省级自然保护区至今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属于“无机构、无人员、无功能区划”的三无保护区。
    5.科研能力比较薄弱。一些保护区对科研工作重视不够,不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科研人才长期缺乏,无法顺利开展资源普查、调查、监测和保护研究工作。
    6.保护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一些保护区的领导班子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方法简单,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和担当精神;有的保护区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存在怕惹人不敢管不愿管的现象;有的保护区监管不到位,对违法违规行为不能及时发现和查处;有的保护区在项目建设上重争取轻管理,导致建设质量不高。 
    7.经费投入仍然不足。国家级保护区虽然在机构编制和项目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国家和省上的支持,但仅能维持保护区日常性和基础性的工作需要,提升保护区科研、监测和保护管理水平,资金缺口仍然较大。大多数省级保护区基本没有经费投入,建设项目没有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基础设施项目无投资来源,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三、全面提升我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
    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构筑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甘肃为核心,以全面提升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和保护管理水平为目标,牢固树立“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和“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保护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工作措施,狠抓督查落实。全力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与林业自然资源永续利用,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
    主要目标:到2020年,在全面提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的同时,努力提升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全省林业系统保护区面积比例稳定在国土面积的18%以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达到90%以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率达到80%以上;全省60%以上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继续实施好大熊猫、金丝猴、雪豹、野骆驼、麝、野生稚类、普氏野马等7个野生动物拯救工程,加快推进甘肃大熊猫等国家公园建设。加强对疏勒河、石羊河下游和黑河中下游以及大小苏干湖等内陆类型湿地的抢救性保护,有计划地恢复尕海湿地、玛曲湿地等高原类型湿地,使我省自然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按照上述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不断提高对自然保护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又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改革体制总体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文件。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论述和批示指示,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了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堪忧,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决心,加大力度改善和恢复保护的阶段。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是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措施,是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效手段,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各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要进一步提高对自然保护区重要性的认识,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切实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工作的组织领导,依法履行对自然资源保护管理的领导责任、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和保护责任,认真解决好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自然保护区建设好、保护好、管理好。
    (二)突出抓好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学习宣传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要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环保部等十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活动监督管理的通知》以及《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四、五中全会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论述和批示指示精神。
    通过学习,增强依法依规保护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法律法规政策成为我们做好保护管理的坚强后盾。要加大宣传力度,把有关生态建设和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向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宣传,增强他们的知法守法和依法行政意识。
    (三)切实加强保护管理
    1.坚持抓好自身建设。总体要求是: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干好事业。要按照中央、省委和厅党组的要求,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管理,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奋发有为,敢于担当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要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业务、管资金、管项目,用制度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做好保护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着力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保护管理队伍。
    2.着力做好自然资源保护管理。(1)加快推进国家级保护区“一区一法”建设,今年力争出台连古城保护区管理条例,完成祁连山保护区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尕海则岔、敦煌西湖等9个国家级要积极申报争取,尽早纳入立法计划,力争每年出台1-2部保护区条例;(2)加强依法保护管理,各保护区森林公安局要加强与保护区管理局的沟通、协调、配合,严历打击乱砍乱伐滥捕乱猎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清理整治野生动植物交易行为,通过打击处理震慑违法犯罪行为。(3)加强各级保护区建设,积极支持有条件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支持符合条件的县级保护区晋升省级保护区,不具备建立保护区的应建立保护小区,确保保护面积和保护对象稳中有升;(4)加强森林资源保护、野生动物巡护救助、湿地资源恢复保护等工作,要要抢抓国家开展湿地公园建设的机遇,今后五年组织申报建设一批野生动物类型国家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和省级湿地公园,对符合条件的湿地要积极申报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重要湿地,今年要力争完成甘肃大熊猫国家公园挂牌工作。(5)加强保护区林地权属管理,尚未颁发林权证的保护区,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快林地确权颁证工作;(6)积极做好湿地产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根据国家林业局按排,2016年要在甘肃和宁夏两省区开展湿地产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各地各单位要抓紧健全湿地资源信息档案,为湿地确权试点做好准备;(7)抓好森林防火、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确保林业自然资源安全。
    3.扎实开展自然资源本底普查调查。国家级保护区要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自然资源本底普查调查,摸清本区域主要保护对象的种类和重点分布区域,三年内建成保护区基础数据库和图形库,实现数据化和科学化管理。使资源保护管理有的放矢,为科学划定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划提供可靠依据。其它保护区也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开展此项工作。
    4.不断强化科研监测工作。各保护区要加大科研工作力度,重视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科研项目。开展区内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和主要保护对象的消长动态的监测,摸清主要保护对象的生长发育规律,健全完善野生动植物监测体系。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与GEF、WWF等国际组织和国内外各保护区的交流合作,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科学有效保护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
    5.切实加强对各类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项目和人为活动的监督管理。要依法加强对保护区内各类开发建设项目和人为活动的监管,坚决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环保部国家林业局等十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活动监督管理的通知》规定。严禁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开展任何开发建设活动,建设任何生产经营设施;在实验区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自然资源或自然景观的生产设施;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十项法律明令禁止的活动,严厉打击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巩固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成果。要严格控制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培植项目建设,以避免危及种群及生态系统安全;要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内旅游活动的监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必须对自然保护区内旅游活动实施统一管理,不得以委托或承包经营的方式开展生态旅游等经营活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保护区内设立风景名胜区、景区和各类公园等,或者加挂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内容相重复或者冲突的其他牌子,不得改变自然保护区隶属关系,对交叉重叠的,应逐步清理,规范管理。
    6.严肃查处和清理整治保护区内的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和人工设施。要认真汲取2015年9月28日环保部、国家林业局约谈我省祁连山保护区的教训。加大保护区内违法违规项目的排查和清理整治力度,各保护区要在去年10月份排查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排查,对查出的问题,要严格按照省政府制定的《整治方案》进行全面清理整治,该关停的关停,该退出的退出,该补办手续的责令补办相关手续,该实施生态恢复的要督促落实治理恢复措施,确保各项整改措施全面落实到位。今后各保护区若发现新的违法违规项目,要严肃追究保护区管理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要依法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定期开展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估。各保护区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组织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估,建立有关档案,厅保护处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及考核并将评估结果纳入主要领导任期目标考核。
    (四)科学谋划保护区近期和长远发展
    1.加快编制全省自然保护区“十三五”发展规划。目前省级层面的“十三五”规划已基本完成,各级自然保护区要按照省上的要求,认真总结“十二五”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紧密结合本区实际抓紧编制各自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并安排部署好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
    2.加快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落界和功能区划工作。我省大部分省级自然保护区四址范围不清功能区划不明,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督促保护区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在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保护区范围落界和《区划报告》编制工作,做到范围清晰划、功能区划准确。并积极争取将省级保护区的日常管理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今后凡没有完成范围落界和功能区划的,省上将不安排任何项目和投资。
    3.加快保护区项目建设。按照国家和省上的有关规定,今年上半年省厅将建立全省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恢复项目库,请各地各保护区尽早做好有关项目的筛选、申报工作,未入库的项目省厅将不再向省上和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申报。对今年已经申报的建设项目,要抓紧做好前期工作,争取尽早批复实施。
    (五)健全完善管理体制
要高度重视保护区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积极主动做好汇报、争取和协调工作。洮河和黄河首曲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要争取在年内解决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问题,确保国家有关能力建设项目尽快启动实施。实行双重管理体制的保护区,要主动做好与地方政府的协调配合,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对没有成立管理机构的其它保护区,有关市州林业主管部门要协调督促所在县区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按有关法规尽快成立保护区管理机构,解决人员编制和经费供给。2016年底前要完成省级自然保护区责任主体确认工作。同时,要加强对全省各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考核,依据《甘肃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考核管理办法》每年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并将结果予以通报。
    (六)管好用好保护区资产和项目资金
    要强化项目资金运行管理,严格执行有关规定,确保保护区资产、资金安全有效运行,做到“资产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要做好国家级保护区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和保护区资产管理,不得挥霍浪费和重复建设,不得将保护区资产随意对外转让、承包、租赁、变卖,确需对外转让、承包、租赁、变卖的,必须向省厅报告,由省厅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审核后方可开展后续工作;对已经转包、租赁的,待合同到期后要组织相关人员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估。这次会后,厅直各保护区要对超过三年以上的合同进行清理,并将清理结果于2016年3月底前将上报厅保护处。
    同志们,做好全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和保护管理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按照厅党组的按排布暑,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为全省自然保护区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