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放逐后的精神救赎

21.07.2015  13:17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爱上了在夜晚看书。夜的宁静湮没了白天的浮华与喧嚣,不因琐事奔波的步伐也变得舒缓和轻快。在夜的静谧中,我仿佛触摸到了不易察觉真实的自我。鲁迅说过,爱夜的人有一双看夜的眼睛,身在暗中,看一切暗。或许,我也有这样的一双眼睛,在月光下尽情捕捉心中飘过的情感涟漪。

第一次与马丁接触就是在一个夜色如水的夜晚。手捧一杯热茶,在茶水摇晃出的渺渺水雾中,我看到了马丁曾经清澈的眼神。那本是单纯、无辜、快乐的眼神在经历世俗的混沌后慢慢沉淀,直至最后黯然不见。在马丁的逝世中,我们可以清醒地感受到杰克。伦敦本人的挣扎与悲哀。

这位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作家在自我不懈奋斗中曾受世人崇敬又因向市场流俗妥协受到漫骂和攻击。他最后选择了自我结束生命,用死亡获得的自由实现超越后的精神救赎,同时向同时代的作家发出了绝望的呐喊,在艺术与市场、梦想与现实之间无法调和时,尊重艺术的理想就是尊重真实的自我。

夜空是一面巨大的反思镜,站在下面,我们很容易看到卸下伪装后自我内心的真实与丑陋。不可否认,在与马丁的交流中,我仿佛看到我的脸曾与马丁的脸交汇在一起。一瞬间,我甚至觉得,我就是那个向上攀爬的美国梦的追随者,而马丁是那个敢于直面内心追求的我。

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梦,当这个梦符合大多数的追求且为人肯定时,它就能称为梦想,否之,只能是虚妄。马丁是资产阶级的下层平民,他出生贫寒,曾被资产阶级的金钱准则隔绝。在下层人民的世界里,他可以享受没有自觉意识的单纯快乐,直至遇到上层社会的露丝,在与她的参照中,马丁逐渐迷失,成了露丝手中“捏塑的材料,强烈地渴望被她塑造”。这时,我们没有任何强烈的理由指责马丁。

这是他本能的追求。上层社会的文明准则和社会素养强烈地吸引了他。他不顾一切,直到在上流社会的空虚与虚伪中被放逐。那种抽象空泛的社会主义否定真实的艺术、追求盲目的乐观、缺乏生命应有的理想与激情。马丁在压抑中幡然醒悟,他忽然看到被异化的自我,他被下层社会抛弃,同时又无法融入上层社会,原有的自我被放逐,新的自我又不能被确立。他丧失了自我生命价值和主体地位。

看到这里,我对马丁无限同情,同时也感到无能为力的悲哀。马丁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追逐他的梦,但这个梦在追寻的过程中已经被侵染变质。他无法回归过去,又不愿前进。马丁停滞了,我的思想也在这一刻停滞。在生活中,我庆幸自己还留有简单没被污染的理想。我喜于自己在追梦中还忠于原有的自我。

杰克。伦敦后期放弃了忠于自己的艺术素养,因为生存,因为虚荣,他曾一度迷失,成为流俗市场的活动工具。他的艺术创作一度荒废,受到强烈的指责。当马丁也就是他本人在生命的后期意识到“我是个病人,我的病不是身体,而是心灵,头脑时”,马丁跳出了曾桎梏他的价值牢笼,开始了自省后的精神就赎。

最后,他以死亡来结束生命,结束曾陷入的虚无。马丁在失败中胜利了。杰克。伦敦一面向往于一种自由的生命形式,既能承担自我的生存责任,同时也是一种警告,当艺术流从于市场,真实妥协于虚妄时,必将走向毁灭。或许,这会是他最好的解脱。

直至现在,我仍能清晰地感受到那晚读到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时,那种热血沸腾的激动以及激情过后理智带来的沉思与哀伤。我在夜色中因马丁尽情挥洒真实的情绪,因杰克。伦敦释放本真的自我。如果,我是马丁,我也可能妥协于庸俗;或者,我就是马丁,我曾确实放弃过自己忠于的梦想,在现实中迷失。

但是,在读过这本书后,我将会清醒地面对自我,理智地对待每一次选择,时常在自我反思中追求属于自我的生命理想。月色下,杰克。伦敦追求自由的生命艺术形式和对自我生存责任的尊重潇洒绽放。我为他震撼,为他短暂的生命和曾经创造的永恒艺术呐喊。

这本书清晰地再现了他本人生存经历带给他的那种追求与批判不可调和的激烈矛盾冲突。他早期的北疆小说和南海小说中,注重凸显个人生存意志的伟大与不可战胜。

但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的文化背景中,个人的艺术追求很容易与资产阶级的世俗准则发生激烈的碰撞。当艺术与金钱、文明与野性、道德与生存法则、追求与幻灭失调时,就能感受到那种被隔离的放逐感。杰克。伦敦用冷静睿智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激烈动荡的内心挣扎与冲突,带给读者的是冰与火的双重体验,使我们感受到久违的生命激情与情感火花。

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真实的生命观照。杰克。伦敦将他传奇性的一生写入其中。从中,我们既能感知到作家本人的矛盾性生命历程,同时也能在解读他人的生命轨迹中顿悟到一种追求——幻灭——救赎的生命形式,在反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想状态,畅游另一种生存智慧与生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