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访谈】庆阳市代市长卢小亨:7县区历史性摘帽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图)
庆阳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卢小亨接受集中采访
中国甘肃网4月1 1 日讯 (本网记者 李红军 吕庚青)今天下午,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全媒体集中采访活动”走进庆阳市。庆阳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卢小亨接受采访团集中采访时表示,2013年以来,庆阳市累计净减贫59.12万人,98.4%的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95.09%的贫困村退出,7个县(区)历史性地实现了摘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
谈脱贫攻坚:
一个低于、两个高于、七个全覆盖
庆阳市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甘肃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8县区中7个县区属六盘山特困片区县,其中环县、镇原系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2013年底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58万户60.62万人,贫困发生率26.49%。
“庆阳的脱贫攻坚成效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就是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这是定性。为什么有这样的判断,基于三个方面,即‘一个低于’、‘两个高于’和‘七个全覆盖’,这是定量。”卢小亨解释说:
“一个低于” ,是贫困发生率降至0.64%,低于全省0.26个百分点。累计净减贫59.12万人,98.4%的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95.09%的贫困村退出,7个县(区)历史性地实现了摘帽。
“两个高于” ,就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2367元增加到2019年的7710元,增加了3倍多,年均增长21.75%,比全市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9.75个百分点;依靠产业脱贫人数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脱贫攻坚以来,全市96%的贫困户参与了产业发展,主要依靠产业脱贫的人口占69.7%、比全省高0.2个百分点。
“七个全覆盖” ,就是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自来水入户率74%),安全住房全覆盖(危房改造和易地搬迁户占农户的33.68%),通村公路全覆盖(新建村组公路7337公里,占全市公路里程的62.5%),动力电全覆盖(9107个自然村全部通动力电),通信网络全覆盖(所有行政村通4G网络),义务教育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完成改薄,无一人因贫辍学),医疗保障全覆盖(村村都有标准化卫生室和村医,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100%)。
谈产业扶贫:
优化特色产业布局 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产业扶贫是根本之策。卢小亨表示,首先是把准定位、谋篇布局。庆阳市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提出了“北羊南牛、塬果川菜、草畜平衡、农牧循环”的发展思路,提出建设肉羊(奶山羊)、肉牛、肉鸡、生猪四个产业区和苹果、饲草、中药材、瓜菜四个产业带,进一步优化特色产业布局。
其次,健全机制、引培龙头。卢小亨说,这个机制就是“331+”产业扶贫模式,通过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三方利益共同体,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建立统一科学的品牌化质量管理体系,“+党建”“+村集体经济”,把贫困群众嵌入产业链,让贫困户发展产业有“奔头”、企业带贫有“甜头”。
庆阳市累计培育引进中盛、圣农、海升、正大等龙头企业120多家,建办专业合作社8900多个,带贫15万多户,其他农户11万户,分红超过1亿元。2019年,全市肉羊饲养量740万只、肉牛95万头、肉蛋鸡3000万只、生猪190万头,苹果面积达到177万亩,实现了产加销一体化,形成全产业链、全循环链的现代农业集群。
再次,打造品牌、提升效益。庆阳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要求,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区域公共品牌。2019年庆阳苹果作为甘肃“十大绿色甘味”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次认定的中国农业品牌目录。环县羊羔肉被评为全国十佳羊肉品牌。白羽肉鸡供应肯德基、麦当劳,环县肉羊打入香港市场,特色产业发展给贫困户提供了36%的收入。
谈未来发展:
让老区人民富起来 让老区强起来
庆阳是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地位,即: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八路军三大主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土地革命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根据地。
卢小亨说,在中国革命史上,庆阳老区人民为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杰出贡献。当前,庆阳市还有1个贫困县、28个贫困村、1.5万贫困人口未脱贫摘帽、0.84万已脱贫人口存在返贫、1.33万边缘人口存在致贫风险。
卢小亨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力发扬“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的南梁精神,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一方面,挂牌作战,全力以赴促脱贫、防返贫、阻致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一方面,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综合开发利用油煤气资源,加快陇东能源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十大生态产业,努力建设甘肃重要增长极,让老区人民富起来,让老区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