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看陇南】徽县青泥村:多元产业勾勒幸福画卷
青泥的美,不艳不俗,恰到好处。
青山相偎,绿水相依,白墙黛瓦,繁花掩映……阳春三月,来到徽县大河店乡青泥村,如诗如画的风景让人陶醉。
在这里,你可以漫步青泥古道,感受沉淀千载的陇蜀道文化,也可以追寻那些遗失的繁华,发出“昔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今日蜀道宽车水马龙欢”的感慨!
眼前,青泥客栈、蜀道客栈、远通吴楚客栈笑迎四方游客,青泥古道香菇产业欣欣向荣喜乐群众……
大河店乡党委副书记何伟介绍说,近年来,青泥村以南部特困片区扶贫开发为契机,以双联行动为抓手,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目前,青泥村已逐渐培育起了除传统种养殖业外的以劳务为主导,乡村旅游、苗木繁育、生态养殖、香菇种植等多元化发展的产业格局。
“村民们致富有门路,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了。”何伟说,2015年,全乡14个行政村有2个村实现了全村脱贫,青泥村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46岁的李志军是青泥村所剩为数不多的贫困户之一,是2016年预脱贫户。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自家新建的香菇大棚里采摘香菇,脚边是满满一竹笼刚刚摘下来的新鲜香菇。
“这些香菇等一会儿全部交到村上的合作社,由他们统一装箱、外销。”李志军说,自己只负责采摘香菇。
李志军家共有8口人,有3名残疾人要照顾,还有2个孩子在读书,家里缺劳动力,生活全靠夫妻二人支撑,十分困难。
“我们家有十几亩地,主要以种粮为主,一年下来收入几千块钱,只够维持生活。”李志军说。
2014年,经过乡村干部的动员鼓励,李志军转变思想观念,加入了村香菇种植合作社———徽县清泥河农业技术开发专业合作社,并在合作社的帮扶下,建起了2座香菇大棚。
“建大棚初期的设备投入和6000个菌棒都是合作社帮忙先垫付和提供的。”对此,李志军很感激。
“去年10月份,我家的香菇开始采摘,到目前已经采摘了四茬,大概收入了2万元,剩下的还能再采两茬。”李志军估算按照目前的价格,这两个棚算下来总共能收入3万多元。
李志军还把自家的10亩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搭建大棚,按照每亩地450元的租金,一年下来也能收入4500元。“有时候我忙完了自家的活还会打点零工,一年也能挣几千块钱。”李志军说,零零碎碎算下来,一年种香菇的收入要比种粮食多很多。
“目前,香菇的价格高,市场又稳定,还有合作社为我们保证销路,今年我还打算用刚刚到账的5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再建两个棚,争取今年实现脱贫,不拖村里的后腿。”李志军说。
其实在青泥村,受惠的不仅仅是李志军,通过“合作社+电商+贫困户”的模式,还带动了13户贫困户发展香菇种植55亩、食用菌大棚78座,年产值达120万元,加快了贫困户增收致富的步子。
与此同时,青泥村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突破口,大力挖掘青泥古道文化,依托青泥古道修建了观景亭、花园、观光道路,逐步完善了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青泥村正朝着融古道文化、秦巴民俗风情、自然山水生态于一体的体验型、区域性休闲旅游目的地大步迈进。
“全村目前已建成农家乐五家,年旅游收入达到了42万元,乡村旅游逐步成为了我们村致富增收的新路子。”村文书杨和平笑着告诉记者,就在清明前后一段时间里,村上陆续来旅游的就有两三百人。
青泥村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户栽植优质核桃、木瓜,扶持贫困户养殖能繁母牛、生态鸡,同时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扶持和培育,昔日落后的青泥村已蜕变成为美丽的幸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