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看甘肃】唤醒沉睡的村庄

01.03.2017  15:10


别具风格的朱家沟民居。


民俗表演扇面鼓舞。

兰州新闻网讯(记者 孙志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对世外桃源的描述,读来让人心生向往。

2月28日,记者走进康县白杨乡朱家沟村,青山叠翠、碧水环绕,春日的暖阳里,三五老人坐在老房子门口打发着悠闲的时光,俨然一幅世外桃源的美丽画卷。

水磨坊

走村入户看到了,上百年的老宅、石磨、古老的造纸坊、还有近百年的“三寸金莲”绣鞋,十六代人的家谱、祖训……这些引起了我的好奇与兴致。而依山而建的一幢幢小洋楼、精心设计的村街巷道、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又使我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好。

然而在三年前,朱家沟村还是“脏乱差”的代名词。

白杨乡驻村干部阳小梅告诉记者:“这个村距白杨乡政府驻地仅仅3.5公里,但因为山大沟深,直至2015年前,这里都还没有一条真正名义上的‘路’。 第一次从乡政府来到朱家沟,走了近两个小时,看到村子的第一眼我很惊讶,虽然我也是农村长大的,但这么穷的村子还从没见过。

谈起之前村里的落后状况,52岁的村民朱景富也直摇头:“朱家沟村不仅没有路,还到处污水横流,人们去一趟乡上,得穿着雨鞋再备上一双鞋,出了村就换上干净的鞋子。

2012年,康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美丽乡村建设,许多村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朱家沟村却依然维持着原状,似默默沉睡着……

2015年,美丽乡村建设的春风终于吹进了朱家沟村,该村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为抓手,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和帮扶工作队的引导与帮助下,以古村保护、生态旅游为建设思路,把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开发、乡村旅游发展、农民增收相结合,集全乡之力,加大项目投入,汇聚合力,集中发力,对村基础设施、公益建设、产业培育、文化传承、人居环境、生态旅游等实施全方位打造,并把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高度融合,从建设新农村逐渐向经营新农村转型。

当那条投资80万元的环村路通到家门口的时候,住在沟边的15户人家高兴地像过年一样,因为这意味着他们靠肩扛背驮的时代彻底结束了。看着那条宽阔的水泥路和村子里渐渐多起来的游客,45岁的老夏心思活络了,在政府的帮助下,他建起了一座别具风格的酒坊,运用自家祖传的老手艺,通过土法酿造出了深受游客喜爱的果子酒。


用土法酿造的果子酒。

就昨天一天卖出去了一千多斤酒,挣了近四千元。”老夏乐呵呵地对我们说。“我还打算赶年底建起农家客栈,把日子过得更好。

据了解,目前该村已经创办农家乐1家,农家客栈2家,酒坊1家,磨房1家,淘宝网店1家,政府引导村里群众积极探索电子商务新型产业营销模式,极大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全村产业收入达到了5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2750元一跃达到2015年的4780元。

目前,朱家沟还在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学艺公司,传承弘扬本地文化。建成村史馆一座,来展示朱家沟村的民俗文化、生产生活文化、人文历史等方面的村级史料和古文物;村内保留着完好的清末建造古宅院两处,展示了康南古建筑特色和工艺。同时,该村还积极恢复古文化和传统生产方式,现留存古老造纸作坊一处、水磨一座、铁艺加工作坊一处,这些作坊至今仍然能被当地群众使用,为大家提供着便利。

如今的朱家沟村,家家求发展,户户思致富,在世外桃源的美丽画卷上书写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