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新征程】带领十万群众走上脱贫路的“领头雁”——专访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得者张维林(图)

15.11.2017  09:21

领航新征程

张维林在向记者介绍400云平台

  本网记者 任磊 文/图

  他是一个创业者,首创全国劳务输转400云平台,实现了用工企业与务工者的精确对接,精准就业,并为务工者寻求维权保障提供了最大化的便利。他探索推行的劳务输转“五位一体”模式,被甘肃省委《甘肃信息·决策参考》转发,在全省引起了强烈反响。

  他是一个普通人,顶着家庭的压力,放弃高薪工作回乡创业,截至2017年6月的10年间,张维林共输送甘谷、清水、武山、成县等14个县区的农民劳务人员10万多人次,使10万贫困家庭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这是“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暨我为新甘肃打call甘肃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网络媒体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甘谷县,记者了解到的情况。

工人在进行缝纫机培训

   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

  张维林出生在天水市甘谷县一个贫困的大山深处,家中兄妹三人,姐姐因为家里穷,没上过学,早早开始就帮父母放牛,操持家务,多少年来靠天吃饭是祖辈们真实的写照。艰苦的自然环境和严酷的生存条件,在张维林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记忆。1992年张维林考上了甘谷二中,但因为家庭的贫困不得不放弃上学,对于当时的他来说,如果要改变命运,出路就只有一条,就是外出务工。

  “当时人们讲中国最好的地方是上海、江苏。当我背着行李离开村子时,母亲失声痛哭,父亲送我到火车站。当火车已经开动,父亲在车窗口跟着火车奔跑,这时候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回忆起离家时的场景张维林说。

  刚到苏州的张维林连续2个月都睡在苏州火车站的候车室,以开水、馒头充饥。艰难的日子历练了张维林,让他学会了拼搏,变得坚强。经过近十年的模爬滚打,2001年张维林在江苏苏州的一家知名企业站稳了脚跟,担任车间主任一职,年薪超过了10万,并在苏州买了楼房,把老婆孩子接到身边。这一回,张维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甘肃就业大数据中心

   回乡创业:助力乡民脱贫致富

  在苏州其间,张维林发现没有组织的劳务输转就像走钢丝,危险性很大,于是萌发了回家组织劳务输转的念头,而且这种念头越来越强烈。张维林不顾家人反对,辞职回到甘谷老家,走上了劳务输转之路。

  同几年前自己初到江苏一样,万事开头难,“我们那里的老百姓可能是穷怕了,又怕我是骗子,对劳务招工根本不相信。”于是张维林每天骑着摩托车走村串户,为大家宣传讲解,并搬出他已经帮助其他人找到工作的生动事例,让他们逐步打消了顾虑。为了让外出务工的乡亲们有一技之长,张维林又创办了甘谷县腾达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这样经过培训的学员就能直接上岗。

  如何打造劳务品牌,开展劳务输转,帮助更多的农民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是张维林多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长期的工作实践使张维林深深地体会到,没有技术的农民工只能当小工、出苦力,只有把“苦力型”转变成“技术型”,才能使劳务输转做大做强。在实践中张维林不断思考、探索、完善,经过多年的积累初步形成了“招工、培训、输转、维权、引资”五位一体的劳务输转新模式。

  要做好劳务输转,拓宽就业渠道,就必须及时掌握丰富的企业用工信息,实现用工企业与务工人员的精准对接。张维林用三年时间打造了400云平台,建立了天水地区10多万务工人员求职和全国2600多个企业用工的数据库。同时,充分发挥职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确定专人负责数据筛选、整理和发布企业用工信息,向贫困村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指导。利用这个平台“让学员可以足不出户地进行就业、举报、申诉、维权,实现矛盾调解信息化、法律维权‘零距离’。”此外,张维林还开创了“带薪培训”等方式,开展劳务输转工作。

  张维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乡的扶贫工作做出了贡献,获得了许多荣誉。2017年,他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站在央视演播大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捧回‘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觉得这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对于张维林来说,他的梦想就是在甘肃省建立一所蓝领培训基地,为“中国制造”培养一批批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术型劳务人员。为了这个梦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希望自己一路前行,不忘初心。

临夏州强化技能培训促劳务增收
原标题:首页 临夏州以市场为导向,强化技能培训,扩大就业渠道,促进劳务产业富民增收。今年以来,全州共培训技能劳务人员6万人,输转城乡劳动力50.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