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胡家大庄: 一座明清传统村落的繁盛与坚守

16.04.2016  10:24

    天水胡家大庄: 一座明清传统村落的繁盛与坚守

  渭河与铁路贯穿胡家大庄

  在原址新修建的定西寨

  清代民居的外墙

  完全木结构的清代民居

  清池观

  岁月浸润过的瓦当

  精致的门环

  木质屋脊与脊兽

  胡家大庄全貌

  胡家大庄村坐落于渭河之畔、凤凰山下,荣获“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中国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的称号。胡家大庄建于明洪武年间,在清代乾隆年间形成了有总门、东门、西门、北门,和具有排水系统和防御功能的堡寨式村庄。历经了数百多年的岁月沧桑,依然保持着传统村落的风貌,如今,在胡氏祖先的居住模式上逐渐扩展成了现在的六纵六横的村庄格局。

  凤凰山下,渭水河畔,百年古镇被一片深深浅浅的粉红包围着

  天气逐渐转暖,走在兰州酒泉路上,突然惊奇地发现,道路的两边开满了玉兰。并不是很粗壮的树干上,一树一树,白色的玉兰在枝头格外有味道。

  既然兰州的街头已然春花绽放,那么比兰州早一些回暖的天水,想必已经是繁花盛开了吧。趁着春日时光好,索性便去天水寻一寻春。

  入春以后,天气暖和,天也慢慢开始亮得早了,即使是在7点的早晨,也已经是透白湛蓝的天空。

  过了关子,离天水就近了,此时此刻高速公路的两边,满是桃红色的桃花,间或还有雪白的梨花。

  初春三月,是春花相尽绽放的时节。远远望去,绿色的叶芽还未长满枝头,可是大地已经被绚烂的花朵覆盖。看着朵朵盛开的桃花,就已经让人开始期待多汁香甜的大粉桃了。

  此次天水采访,目的地是胡家大庄。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村寨。

  4月7日下午,在一路繁花的陪伴下,到达了天水市区。见到了天水当地的老朋友周文涛,问清了胡家大庄的方向,便马不停蹄地赶去。

  记者一行从天水市区出发,朝着中梁镇的方向,沿着麦甘公路,逐渐远离闹市,行驶在中梁山顶。

  这一条公路,是曾经天水通往甘谷的必经之路。公路绕着中梁山蜿蜒,沿途村落接壤,可以看出曾经这里车水马龙热闹繁华景象的遗留。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天暖春耕忙的时节,中梁山上被碧绿的麦苗覆盖,间或能看到几顶斗笠在田间劳作,一旁还有鲜红的农用机械,与麦田形成漂亮的反差色。田地边的果树,有蜜蜂在忙碌,一路上,都是一派春意盎然春耕忙的田园景象。

  胡家大庄,就在这条公路的另一端。沿着中梁山蜿蜒至山顶,周文涛指着山脚下的不远处说,那片村落就是目的地胡家大庄。

  胡家大庄,位于天水市麦积区西北部的新阳镇。东邻秦州,西与甘谷毗邻,北与秦安接壤。

  行过中梁山,再上凤凰山。说到凤凰山,这是一座新阳镇内最为著名的山脉。而胡家大庄就坐落于凤凰山脚下。

  站在凤凰山顶远望胡家大庄,渭河自西向东穿过村落。在凤凰山与渭河相接壤的川湾里,由渭河冲击、侵蚀而形成的河谷盆地就成为了胡家大庄的所在地新阳镇。

  著名学者雷达在其散文《新阳镇》里说:“我的家乡新阳镇就很值得一说。它距天水县城约六十华里,是渭河上游的几大古镇、名镇之一。我小时候它叫‘沿河城’,却并不见城墙,不知何以以城名之,现在的人早不知‘沿河城’为何物了。南面壁立着凤凰山,似屏障,颇雄奇,也叫邽山,据说古时属上邽县管辖。我发现,天水农村的风俗情调与《白鹿原》或高建群《大平原》里的关中农村极为相近。

  镇子周围的山坡上,都是深深浅浅的粉红,这座山川相间的古镇,究竟有着怎样的与众不同?一切就在记者走进胡家大庄之后一一揭开了答案。

  曾经遥远的西部边疆,不再是异乡,世世代代的人们在这里扎了根,从此,就成为了心底最柔软的故乡

  从凤凰山下行至山脚,胡家大庄就到了。

  跟随着村委会文书胡勤真老人走进村子,眼前的村景,格外干净整洁,一进胡家大庄,就是村委会。进了村委会的小院,现代化的电子屏、宣传栏等设施一应俱全,一点也不像想象中已经拥有数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

  胡勤真老人率先带着记者去了胡家大庄的荣誉室,挂满奖牌的墙上,有两个名号最吸引记者,同样,这也是此行专程来采访的原因。“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中国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就是这两个称号,让胡勤真老人的脸上满满的都是自豪。

  这一位胡家大庄土生土长的老人,早已过了古稀之年。而关于胡家大庄的历史,胡勤真老人就像一个活字典。

  记者好奇,为何村子要叫胡家大庄?在小院里,老人的话匣子在记者的提问中打开了。

  胡家大庄,在现在的行政区划中叫胡大村。而这个名字的来历,也就是这座村落的来历。

  胡家大庄,顾名思义,是胡氏的庄园。现在的胡大村,仍旧是以胡姓为主。

  胡氏的先祖于明洪武年间携四子从安徽绩溪经山西洪洞大槐树来到新阳,途中第四子病故,幸存兄弟三人,后繁衍为胡氏三个房头,初来新阳时,在渭河滩龙王庙一带建庄造宅,开荒造田,营造了胡家的第一处庄园。

  到了明朝中期,因关门沟连年水患,村人难以安居,经三房头主事人商议,决定搬迁一部分人到现村庄居住地建庄,大部分人还在龙王庙周边居住。清道光年间,由于渭河连年水患,经报秦州府同意,整体搬迁到现村庄居住地,在搬迁过程中,一部分百姓去了温家集、王家坡、赵胡、西山、温家坪、省内其他各县区落户,大部分住户则迁于现址总门北侧。也就是现今的胡大村。

  可是胡家大庄的名字,人们已经称呼习惯了,便一直沿用至今。

  而胡氏先祖从安徽出发,一路西行,最终落脚此处,也是因为当时西部战乱频发,为了稳定边疆,明朝政府决定从中原迁移一部分百姓,以充实西部边疆的力量。

  最终,胡氏先祖,经过山西洪洞大槐树,落脚此处,在这里安营扎寨。渐渐地,曾经遥远的西部边疆,不再是异乡,世世代代的人们在这里扎了根,从此,就成为了心底最柔软的故乡。

  古时凡建县的地方一般都要筑城池,有县必有城。按照《水经注》的记载,“渭水由冀县(今甘谷)东入岑峡”,岑峡两岸皆石崖,渭水激流而下,约8公里始出峡,南流过新阳川,抵邽山(今凤凰山)下,折而形成肘形东流,约4公里,渭河又流入下峡,即新阳崖峡。此峡约7公里出峡,渭河流抵卦台山下,迂回南折入川,即到达渭南镇。

  当时胡家大庄的选址,就选择在了凤凰山下,渭水河畔。其河北属于黄土高原南缘,河南属于西秦岭北支系山脉。现今,从这里出发去渭南,只有短短的二十公里路。

  既然这是一座拥有两个分量不轻的名号,它们为何会花落一个西北大山深处的村落呢?

  清乾隆年间形成了具有四横四纵的格局,优良的排水系统和防御功能的堡寨式村庄

  为了揭开答案,记者一行跟随着胡勤真老人,行走在胡家大庄。

  之前河湾里老村子,现今只有极少一部分人居住,人们大多已经搬迁到了现在的胡大村。村子里的主干道,现今已是硬化过的水泥路。但是,在宅院之间,还是保留着松软的土地。

  胡勤真带领着记者先行进入了一座宅院。跨进一人多宽的木门,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宅子。老人说,这座院子是清朝时期盖的,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至今还居住着胡氏的族人。

  听到有客人登门,家中的主人从堂屋挑门帘就迎了出来。原来是祖孙二人,只有两三岁大的小孙子,见到陌生人来访,竟然一点也不怕生,在屋前的台阶上玩耍。

  院子里的正屋以及东西厢房,还完整保留着初建时期的木雕门楣。古朴的雕花,带着北方特有的粗犷。所有的门窗也都还依旧在使用着卯榫,屋内的木制炕边光滑透亮,一看就是使用多年而有了包浆。进出屋子的门槛之高,就连主人家的小孙子都可以直接坐在门槛之上而脚不沾地。

  胡勤真说,现代建筑和古民居和谐交融,形成了胡家大庄独特的村落风貌。如今,上百处古民居,保存完好的有20多处,分别建造于明、清及民国时期。每家的风格都不一样。说话间,他又带领着记者来到了另一处院落。

  从正门进入,是五六米长的走道,接着是一处圆月门,进了圆月门才来到了院落内里。小院里的花圃占了院子的三分之二,花圃中已经有嫩绿的小芽舒展出来。在每一株花茎之上,都可以发现一张小纸条,上面是主人家给每一株花朵起的名字,煞是可爱。在花圃与屋子之间,两位精神矍铄的老者在对弈。

  在他们身后,有着一扇与众不同的木门。门扇很简单,在正中间是两个木条,其余的部分则是方方正正的。女主人说,这个叫棋盘门,两个木条中间就是楚河汉界。

  这座院落同样也是始建于清朝,独特的是,这座院落有着优良的排水系统。圆月门连接着主院和走道,而在圆月门的外侧,就是一条二三十厘米宽的排水道。每当下雨,雨水就可以顺着排水道流出而使院内不会积水泥泞。

  胡家大庄的民居,是典型的北方庭院。天方地阔,郑重其事,院里院外都呈现着开朗透亮的气派。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乾隆年间的四柱、四门八窗的厦房和同治时期的四合院。

  不管是古民居还是新院落,门首悬挂匾额在每户人家必不可少,“耕读第”、“三欣居”、“祥和瑞”、 “雅安居”……一块块匾额既是家族文化的体现,也寄托了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行走在胡家大庄,每当遇到百年的老宅院,都可以看到白色高大的院墙,墙边的老树还未完全发芽,偏西的阳光,将树干的影子投射在院墙上,然后慢慢拉长。斑驳老树,你能感受到时光流淌,沉淀的岁月像油画一样厚重。

  除了民居,目前村上保留最为完整的古建群——清池观亦可见,乾隆六年,村人为祈求神灵保佑,全村集资筹劳,历时三年有余,建起了无量殿、抱厦、山门楼,后来相继建起了家庙、三霄殿、财神庙、庙门等。

  站在清池观前,胡勤真老人说,当年胡氏先祖从河湾搬迁到这里的时候,对于村落的建设就已经有了长远的考虑。在清乾隆年间形成了有总门、东门、西门、北门和具有排水系统和防御功能的堡寨式村庄。现在村子的结构布局依旧是当年所形成的四横四纵的格局,现在的人们在老祖先的基础之上,又扩充成为了六横六纵的格局。胡家大庄“中国传统村落”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称号,都是因为老先人的这种四横四纵和后来的六横六纵得来的。

  历经了四百多年的岁月沧桑,依然保持着传统村落的风貌,这就是胡家大庄的与众不同。

  历史的厚重与现代化的文明在这里交织着,又在默默地坚持着

  在胡勤真的介绍中,还有一个对于胡家大庄的定位:“防御功能的堡寨式村庄。

  对于这个定位,胡勤真指着不远处牛乳山顶之上的堡子说:“那个山头的上的堡子就是胡大村的堡子,在村口,还有一座定西寨。”这些都是解读“防御功能”这四个字的实物。

  在胡勤真的带领下,记者一行登上了胡家大庄的堡子。天水所属的陇东地区,素来就多见堡子,可以说每个村子都有堡子。就堡子而言,胡家大庄的堡子与其他地方的堡子一样,厚重、坚硬。但是,这个堡子与其他堡子所不一样的是,它还有一座官修的定西寨与之对应,组成了保卫村寨的防御体系。

  关于定西寨有这样一段历史:胡家大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天水历史上曾经是政治、经济、军事要地之一,在先秦属邽戎地,西汉时为上邽辖地,东汉是和羌人接壤地,东汉后期为汗蒸服与羌人作战之要地。至东汉末,魏晋初期,因与羌人作战需要,设立新阳县,县城建在胡家大庄,新阳县城先后存在60余年,是魏晋政府和羌人在天水作战要地之一。南北朝时期,是汉、羌、氐多民族杂居地,属上邽地。隋唐时,又改为上邽所辖地,唐后期为汉、吐蕃族杂居地。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尚书左丞高防在本村辖地,在原魏晋新阳县城遗址设立定西寨,常年驻扎1500余名马步兵和弓箭手。定西寨的主要职能是:和吐蕃争夺渭河上游的控制权。北宋初,都城开封因恢复五代战乱所毁的官府和民间建筑,需大量的木材。因当时河南黄河、陕西渭河流域,无木材可伐,北宋政府下令在陇右渭河河谷地,大量采伐木材,通过渭河木筏,运往开封府。为防止吐蕃人阻拦采伐运输木材,在本村辖地设立木材采造务,常年驻有300余名伐工。

  地处西部边疆,连年多战,又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胡家大庄由此在历史上就不平凡。

  站在堡子上,俯瞰胡家大庄的全貌。

  百年的古建与新修的砖瓦房都融合在一起,老树高高地越过屋脊。春耕的身影忙碌着,还能听见放学的孩童嬉闹清脆的笑声。

  渭河穿流而过,河水之上,陇海铁路、宝兰铁路纵贯东西。新阳渭河公路大桥连接南北,麦甘公路穿越全境。公路四通八达,田间农路成网。

  南临凤凰山,东北方渭河流淌而过,西边是牛乳山,胡家大庄就在其中。

  什么是传统村落,村庄的形状、主要街道、人口、历史,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涵括其中,按照“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冯骥才的说法2000年至2010年间,中国一共失去了90万个村落,过去的5年,又会消失多少呢?回看胡家大庄,它在沉降的暮霭中屹立无言……

( 编辑: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