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牦牛舍饲羊先入股后托养---红古窑街农民走上养殖富民路

29.05.2015  14:28

  “从以前挖小煤窑、拣煤渣、打短工到今天养起野牦牛、舍饲羊和大棚猪,我们农民先行一步,成功借力资源环境转型走上了真正的富民道路。”5月25日,记者在红古窑街街道杨家坪村采访时了解到,该村以前养羊户也不少,但都是零散养殖、各自为阵,一年下来无非来个百八十块的收入,而且养殖也没有管理的概念。现在好了,全村零散养殖户入了本村合作社,每户的数量也比往年提高了。

  技术员李龙是这儿远近闻名的养羊能手,他所在的企业是当地养殖业的龙头企业,在这个企业的带动下,周边村民的养殖业也发展迅猛。记者在杨家坪兴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内看到,技术人员李龙正在给羊添加饲料。据了解,这家养殖厂总占地50亩,总投资3000万元,整个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占地20亩,主要建设标准养殖棚10座,可存栏育肥羊3000只和种羊2000只;二期占地30亩,修建标准化种羊繁殖圈舍5座,可存栏育肥羊5000只和种养2000只,同期建设1000m2保鲜冷库1座。

  据李龙介绍,该项目整体投产后基本满足了古镇窑街周边市场牛羊肉的市场需求,缓解市场供应紧张的局面,并能有效解决窑街地区秸秆类作物销售难等问题,吸纳本地80余人就业。目前,预计年出栏育肥羊15000只,可加工鲜生肉100余吨,年销售额达600万元。

  对于窑街来说,最鼎盛的时期莫过于工业的兴起,从清代的制陶业到建国以来的煤业,工业产业让那个时期的窑街人确实尝到了兴业发家致富的甜头。但随着资源的枯竭和工业企业的寞落,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因此而发生了变化,工业的发展已不能满足人们生活需求。4年前,红古因窑街而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发展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窑街街道把发展壮大畜牧养殖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通过政策推动,示范带动,科技拉动,促进了畜牧业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据技术员李龙介绍,“合作社有几个股民共同投资,全是杨家坪的,这些羊是由合作社通过经纪人统一从外地购买的。我们合作社养殖的这1000多只羊全部施行封闭式圈养,统一防疫,定时喂养,100天出栏。”公司不仅实现了规模化养殖,而且利用秸秆加工饲料,提高了圈养羊的成活率和羊肉品质。

  “由于今年羊肉价格受市场的影响,价格下跌至每斤10元,该合作社还引进了200多头牦牛,都是在2岁时引进,育养6个月后出栏,按照目前价格行情,一头牛市场价可达6000多元。”李龙说。据悉,牦牛的生长环境为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且昼夜生活在野外草原上以草原自然生长的野草为生。李龙介绍说,牦牛浑身都是宝,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帐篷,皮是制革的好材料,牦牛肉有着“牛肉之冠”的称号。合作社试养牦牛一方面是抵御市场风险,发展多种养殖,另一方面是增加农民的收入,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目前牦牛存栏头数近220头。

  像兴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有很多家,在志华农牧养殖合作社内,猪存栏现有2200多头,年出栏可达4400多头,记者看到这里的“大棚猪”已有1个月,预计100天出栏,出栏后一头猪可达100至110公斤,现在猪肉市场价是每斤7元,年收入还算可观。志华农牧养殖合作社场长岳生祖告诉记者:“我们合作社这种集中圈养,大大提高了规模化养殖程度,以养殖户入股的形式集中圈养,小养殖户入托的形式交由合作社统一饲养,安全,利润有保障。积极引导养殖户由零散养殖向集中圈养发展,扩大规模,科学养殖,以入股、托养、入社等多种形式发展养殖业,减少投入,增加收入。目前,我们的流通途径一部分是被散客集中收购,另外一部分是由专业公司进行认证,如兰州正大公司,他们认证通过后,以安全、优质、新鲜著称的正大猪肉方便消费者进行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