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肃南县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纪实

08.01.2015  12:13

  中国兰州网1月8日消息  裕固族是居住在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全国独有的少数民族,在这里群众文化活动是全民性的,这里的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每每谈及自己的文化,肃南各族人民充满自豪,他们自豪是有底气的,历史上曾有戎、羌、月氏、乌孙、匈奴、吐蕃、西夏、回鹘等多个北方民族在此繁衍生息。栗特文化、中原汉文化以及西部众多少数民族等多元文化和萨满教、摩尼教、藏传佛教等宗教文化的影响,裕固族的民族风情、生活习俗、语言、民歌、史诗、舞蹈、服饰、刺绣、编织、皮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这些丰富的民间文艺活动植根于日常生产生活中,渗入各族群众的灵魂深处…近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肃南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祁连山之首、黑河水畔,抢抓甘肃省实施华夏文明传承新区建设的有利机遇,抓硬件、促软件,抓重点、求特色,通过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完善服务网络等使全县文化事业得到了大发展大繁荣,2014年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

   大投入完善文化基础设施

  站在文化发展的前列,该县始终把文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得民心工程来抓,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建设旅游文化特色县的意见》、《关于加快民族文化特色县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明确了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形成了统一领导、牵头抓总,各部门单位分工协作、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组织实施各类文化惠民工程,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初步形成了覆盖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至目前,全县乡镇已建成综合文化站8个、公共电子阅览室8个、文化体育广场8个、乡村舞台23个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点11个;建成了村级农家书屋102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109个、农牧村文化小广场23个;组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6个,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用户达7394户,实现了文化站、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村文化活动场所覆盖率达63.4%。县城相继建成了文化馆、图书馆、裕固族博物馆、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裕固族歌舞传承中心、游牧文化中心、裕固族美术馆、石窝会议纪念馆、影剧院、3D数字电影放映厅、移动数字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同时,把文化与旅游产业不断融合发展,先后建成了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祁连玉文化产业园和5个4A级文化旅游景区。近三年,全县文化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达22.93亿元。2014年,全县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0.7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27%。

   抓服务群众文化实现多元化

  该县坚持以保障各族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在认真做好公益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基础上,推广公共文化网格化管理、流动农家书屋、数字图书馆移动等服务,延伸服务途径,组织开展送文化下乡、文化大讲堂、全民阅读、广场文艺演出、乡镇民俗文化艺术节、文化志愿者服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服务,年均200多场次;实现了大型文化活动年年办、数字电影月月映、广场节目周周演、新闻广播按时响,使人民群众共享到了文化发展的成果。坚持每年组织专业人员深入乡镇、农牧村(社区)开展舞蹈、音乐及美术辅导培训,年均举办各类文化培训辅导班60多次,培训人员2000余人,使公益性文化服务活动和广场文艺演出实现了常态化。深入挖掘整理县内各民族绚丽多姿的历史文化、服饰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歌舞文化、民俗文化等优势资源,策划创编了大型裕固族史诗歌舞剧《天籁•裕固》、音舞诗画剧《裕固族姑娘就是我》等系列精品文艺节目,整理出版了《山水肃南•裕固家园》旅游文化宣传片、宣传画册及《裕固族传统文化图鉴》、《中国裕固族研究》、《裕固族服饰》、《裕固族民间文学作品选》、《肃南文物》、《马蹄文殊古刹轶事》、《裕固族原生态民歌档案》、《汉语西部裕固语对照词典》、《悠悠牧草地》、《尧熬尔文化》、《美丽肃南》、《肃南岩画》等书籍和音像制品。同时,通过文艺“神鹿奖”评选表彰活动,鼓励支持全县文艺工作者累计创作小说、美术、舞蹈等作品600余篇(幅/件),使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实现了多元化。

   重保护塑裕固族文化品牌

  “民族文化是我们肃南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坚定不移的把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提升到增强肃南县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地位来开展。”肃南县委书记李宏伟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该县始终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裕固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方向,成立了裕固族文化研究室、裕固族文化研究会等专门从事民族文化研究、保护、传承机构。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行动,通过在幼儿园和小学探索开设裕固族语言教学课程,组建裕固族民歌少儿合唱团,举办裕固族语言、裕固族原生态民歌少儿培训班,在县委党校主题培训班开设民族文化专题讲座等措施,提高了各族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有效促进了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发展。至目前,全县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项,省级保护名录9项,市级保护名录17项,县级保护名录29项;培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4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96人;建成非遗传承培训点11个。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而且硕果累累,自治县先后获得了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单位”、“最具民俗风情的生态旅游大县”、“中国民俗文化摄影基地”、“中国旅游文化特色县”、“最具民俗风情的旅游大县”、“中国观赏石之乡”、“中国祁连玉之乡”和甘肃省文化先进县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