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肃北大黑沟又发现40多幅岩刻画 累计发现300多幅

30.01.2015  01:25

  中国兰州网1月29日消息  记者1月28日从肃北县文物部门获悉,该县文物工作人员近期开展冬季文物巡查时,在距离县城40多公里处的大黑沟新发现岩刻画12幅,单体画面40余幅。此前的数十年中,肃北县累计发现岩画群6处40多个点,共有岩画300多幅,此次发现的这些岩画,约占肃北县岩画总数的八分之一。

   “国宝”家族再添新成员

  据了解,位于肃北县城东约40公里处的大黑沟岩画点,绵延3.5公里,分布位置高低不一,最高处距地面100多米,最低处距地面两三米。岩画共有34组,图案190多幅,画面大部分刻画在避风向阳的山坳陡峭的花岗岩和石灰岩上,画面内容以射猎、放牧、练武、骑马作战等场面为主,图中动物有梅花鹿、大角羊、野牛和野骆驼、大象、老虎等。2013年5月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肃北县文物工作人员肖文格介绍,此次新发现的岩画分布在大黑沟向北1000米范围内,画面内容大多为图腾,人形、动物及神秘符号。岩画画面有的仅一人或一两头动物,有的则为多人手持弓箭共同围攻几头野牛和长角鹿,外围有2人骑马引弓准备追击,旁边还有人呼喝助战;画面上的野牛有的高竖尾巴扬起犄角向猎人冲刺,有的在伺机逃窜,生动地记录了远古先民们为获取食物而战斗的场面。

  “这是祁连山常见的石灰岩岩面,上面的牛羊图形不是刀刻斧凿出来的,而是用锐器击打成点连成了线才形成的。”肖文格说。

   肃北“岩画王国”分布岩画40多处

  记者了解到,在肃北县的山川石壁上,处处留下了古代劳动人民珍贵的艺术作品,截至目前,文物工作者先后在肃北县境内发现40多处岩画,其中比较集中的岩画群有6处,主要分布在境内祁连山北麓和马鬃山一带的大黑沟、七个驴沟、野牛沟、灰湾子、老道乎都格和红柳沟,被文物部门划分为60多组,单体画面至少300多幅。岩刻画的造型技法分凿刻、磨刻和线刻三种,线条粗犷有力,风格独具特色。题材主要分人物和动物画像两大类。动物类有马、野牛、北山羊、野骆驼、犬、野驴、鹿、狼、野牛等;人物类有骑马、狩猎、生殖崇拜和各种神秘符号。岩画艺术地反映了古代河西走廊游牧民族的狩猎、放牧、战争、舞蹈、祭祀、生殖崇拜等物质与精神生活。

  据文物工作者考证,肃北县境内的岩画形成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期间,最晚的岩刻画也形成于隋“开皇”年间。有考古学者甚至将肃北岩画的上限定为新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的过渡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执行委员陈兆复先生根据画中有大象图案,将其上限定在了距今一万年以前。

  肃北岩画是古代游牧民族生活、文化的见证,为研究古代居于河西走廊的西戎、羌族、月氏、乌孙等古代西域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与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资料。这些岩画处在深山绝壁上,长期“藏在深闺人不识”,保存得比较完好,大部分画面内容线条分明,形象生动,反映的生活和文化场景让人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