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求职季:毕业求职别让“香饽饽变冷馒头”

17.12.2015  11:24

图①:安徽省蚌埠市90后大学生村官孙超在给耿武小学的孩子们上课。

图②: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举办的2015年春季留学英才招聘会在京举行。

图③:江苏无锡,大学生李晓峰带领同龄人一道,参观自主创业“灵芝园基地”。

  又是一年“求职季”。

  2016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65万人,如此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给求职的大学生带来求职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成长动力和多元的成才选择。

  是坚守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还是选择到生活、工作压力略小的二线、三线城市?是选择公务员、国企与事业单位,还是选择小型的创业公司,或者索性自己创业?留学学成,是继续留在国外,还是回国将自己的命运与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记者调查发现,今年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求职心态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从变化中,折射出“双创”对青年人首创精神、创造能力与创新勇气的激励,折射出青年人价值观与成才观的变化,当然,也折射出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就业相关部门在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方面的尚待完善之处。

  来,一起来听大学生们自己讲述的故事。

   武汉大学文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晏丘婷——

   北上广未必适合我,小城市也有小城市的精彩

  晏丘婷,武汉大学文学院2012级硕士应届毕业生。今年10月份开始,一直忙于海撒简历、奔波应聘。不久前,被两个单位认可,一个是北京某互联网金融公司,任内刊编辑,一个是无锡市某公立高中,做一名语文教师。

  “这一定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北京,多少人向往的地方,另一个也不错,工作稳定、踏实,只是在二线城市。”正当身边许多人都以为她会陷入“鱼和熊掌”的矛盾和纠结时,晏丘婷却果断选择了后者。

  谈及原因,小晏说,这是很自然的选择。从待遇来看,两份工作差别不大,虽然看起来北京在文化、机会等方面更有吸引力,但空气、交通压力与生活压力却也是实实在在的。二线城市看起来机会没有那么多,但是却更适宜生活,更容易让人有归属感,有家的感觉。

  “我本科时的一个好朋友,在北京工作两年之后又回家乡考公务员了,原因是在北京一个普通白领的工资,只能过‘生存以上,生活以下’的日子。”小晏举例:两年期间,她在北京的容身之所,只是地下室里的一张床。她本来特别喜欢看电影,两年间却舍不得看几次,休闲活动几乎没有,周末休息时就是补觉和看书。那时,她在朋友圈里经常晒的是加班工作照、雾霾袭城照、交通拥堵照,她自己的照片很少。我们知道,她在北京并不快乐。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说出了很多年轻人的心声,但仔细想想看,大世界或许只能匆匆而过,小世界或许才更适宜温暖生活。小晏说,如今,择业观、就业观、职业发展路径、职业的成功标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就业不仅是为了获得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为了寻找幸福生活之途,在关注职业前景的同时,也更注重职业带来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