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高庙众乡亲——记省文联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海妮

09.08.2016  12:39

  王海妮是谁?

  以前,王海妮是个默默无闻的人,在省文联按部就班地上着班;可今年3月31日,王海妮“出名”了:受到汪洋副总理的亲切接见和表扬。

  对于一个普通工作人员来说,受到汪洋副总理的接见和表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一切还得从2015年7月说起。

“嫁”到高庙村就是高庙人

  在全省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作为对口联系的贫困村之一,临洮县八里铺镇高庙村与省文联“结了亲”。高庙村地处干旱山区,距县城9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境内沟壑纵横,土壤贫瘠,干旱少雨,交通不便,全村以马铃薯、中药材种植和养羊为主。2015年7月,王海妮被选派为高庙村第一书记,按她的话讲,省文联把她“嫁”到了高庙村。

  到了高庙村,王海妮就想做个实实在在的高庙人。可对王海妮来讲,农村的一切都是“一头雾水”。

  怎么办?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和一双急于发现的眼睛,王海妮穿梭在高庙村的街巷里弄,走访群众、老党员、致富带头人……哪里能了解到最真实的民情民意,就往哪里“钻”;再同村支部委员、党员群众代表座谈,“近中远”三期脱贫目标蓝图就渐渐浮出水面了。

  蓝图好绘,实现可没那么简单。如果“输血”,只能救急,救不了穷;更何况自己一介职员,也没多少“血”可“输”。

  做个高庙人还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呢。可,来了,总不能被“吓跑”吧,王海妮丢不起这个人。

  前思后想,不是还有“娘家人”吗?

  王海妮琢磨,如果把自身优势和社会力量结合起来,把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结合起来,把文艺创作和扶贫攻坚结合起来,岂不是好主意?

  她同大伙确定了“村里需要什么就全力帮什么,脱贫需要什么就一心做什么”的帮扶原则,把促进产业发展、提高造血功能作为重点,邀请专家学者、企业人士对高庙村进行考察论证,通过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产业培育、市场开拓等,大力开展“村企共建”,将贫困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整村优势。

  斥资35万元的文化广场落成;

  硬化8.7公里及沙化7.8公里的道路建设完工;

  233户自来水入户;

  家家户户撤掉神符,挂上了名家书写的中堂、摄影家拍摄的全家福;

  八里铺镇微信工作平台、高庙村网上农产品销售平台建立;

  ……

  成绩一点点显现出来,王海妮也一点点成为真正的高庙人。

点亮“路灯”就是照亮民心

  尽管王海妮一个劲儿地说,成绩都是省文联领导和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她真情的付出、真心的努力有目共睹。

  2015年8月,王海妮上任一个月。省文联发动社会爱心人士为高庙村捐赠了80盏路灯,村民们翘首以待。

  但灯装在哪条路上,哪个位置,却引起不小的争议。还有,捐灯单位远在浙江,如何运输、安装?物料、人力由谁承担?

  一系列问题考验着王海妮这个工程上的“门外汉”。她上网查资料、四处咨询、多方协调,又带领大家连续数日在烈日下挨户实地查看,问题终于一一落实下来。

  “大路有亮点,户户看得见”的安装方案,不仅使80盏路灯覆盖了全村9个社的主要路段,也得到村民赞许。

  安装时,王海妮也不“消停”。她带着技术人员跑村串户,测数据、摸情况,直到一盏盏路灯亮起来,她才睡了一晚安生觉。

  “有省文联的扶贫就是好,夜晚出门再也不用带手电筒了。”高庙村党员胡建江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是啊,一到傍晚就自动亮起来的太阳能路灯,不仅照亮了高庙村的道路,也照亮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道路,更是温暖了民心,搭建起了省文联与高庙村的“联心桥”。

  “嫁”到高庙村的王海妮总算不负重托,一直悬着的心也总算踏实了许多。

  有了经验和战绩,王海妮的干劲愈加足了。

  这一次,她“盯”上了土豆。

  经过积极奔走,多方协调,王海妮开始策划打造“定西爱心土豆”公益产业品牌,既发挥高庙村特色优势,为当地群众寻找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又为爱心企业家搭建一个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实施扶贫济困行动的良好平台。

  截至目前,已接收订单3000箱,预计回收爱心善款30万元……村民笑了,王海妮也乐了。

  修路占用农民土地、贫困户贷款发放、自来水入户、文化广场扩建占地……需要解决、改进的事不胜枚举,王海妮和驻村工作队成员一次次入户走访,一次次耐心讲解政策、疏导情绪,在分门别类提出解决方案的同时,着手完善高庙村家庭档案。她说,要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各种问题,首先得做到“一知二清三掌握”。

  “身入心入情入,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实干苦干巧干,是做好工作的基础;细心细致细微,是做好工作的保证。”王海妮常对驻村干部这样说,也时常以此要求自己,她实实在在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播撒文化就是播撒希望

  作为一名文化单位的女干部,王海妮常常琢磨着如何开展文化扶贫。她把省文联负责人讲的“文联最大的优势是文艺人才,是广泛的社会覆盖面,是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转化为实际行动,在省文联“娘家人”“撑腰”下,她发动省文联会员、社会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陆续开展了很多自己以前没想过、没干过,也让高庙人“见世面”的活动。

  健行者图书室捐赠暨“视觉中国带你看上海”摄影展,让孩子们不仅和城里娃一样有了“爱心书包”和体育艺术器材,还第一次端起相机,透过镜头看大千世界;

  在临洮县实验小学建立全省第一个“甘肃省文联文艺志愿者服务基地暨临洮县青少年美育基地”,组织书法、美术、音乐、舞蹈、民间文艺专家深入学校,开展文艺进校园志愿活动,不仅成为省文联发挥优势进行文艺扶贫的又一体现,更成为我省青少年美育建设的里程碑事件;

  联合广州“阳·YOUNG”农村儿童助学中心与临洮县有关部门,发起“冬日阳光——爱汇聚”助学活动,为山区孩子送去冬日的温暖;

  针对高庙村2015年新考入大学的11名学子,在镇上举办面向准大学生的“入学心理及就业辅导”;

  ……

  8个多月,王海妮的成绩单一日日上涨。2016年3月31日,王海妮参加了在临洮县三益村举行的座谈会,汪洋副总理听了她的汇报:

  “高庙村D级危房有5户”“贫困户中主要致贫原因是因学、因病”“书画义拍义卖活动,筹集了400多万资金”“我觉得最大的困难是村民的思想问题”……20余分钟的时间里,王海妮向汪洋副总理详细汇报了甘肃省文联文艺扶贫和自己驻村工作的详细情况。

  “讲得好是因为干得好,我相信你这八个月过得一定比你在机关更充实。在这里,因为你的付出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特别有价值有成就感,特别充实。”汪洋副总理的表扬让王海妮感觉到自己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

  8个月,在漫漫人生路上,不过白驹过隙。可王海妮觉得,这8个月比过去8年的收获和体会更多,这是实实在在的体验,这是真真切切的感受。

  时隔半年,汪洋副总理的话还在王海妮耳畔回响,她时常琢磨,用心体悟,她觉得应该继续推动省文联文艺扶贫项目的实施,再用真情播下一粒粒希望的种子,滋养这片贫瘠的土地,让土豆微笑,让爱心绽放,让温暖传递……(记者施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