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证乱象要靠“简政放权”来铲除

02.09.2014  03:47

    2014年8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宣布取消1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涉及国际商务、质量、税务、资产评估、土地登记、矿业权评估等多个专业领域。8月30日,人社部负责人在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询问时表示,针对减少职业资格的许可和认定,国务院要求2013年、2014年分批取消职业许可事项,到2015年基本完成取消资格许可事项的工作。

    1994年,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科学评价人才的一项制度,被写入劳动法。其目的是通过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以此来规范相关职业准入的机制。但是经过20多年的实际运行,这项制度如今却呈现出职业准入资格设置过多过滥的现象,并催生了各种培训热、考证热。

    今年6月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上,讨论研究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询问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钟山:“‘国际商务专业人员’是做什么的?钟山,你有这个资格许可吗?”钟山摇了摇头,会场顿时响起一片笑声。总理也乐了:“你可是我们的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啊!连你都没有资格,这个资格许可不是莫名其妙吗?”其实,说起来,还有比这个“国际商务专业人员”更加莫名其妙的资格证,比如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旧货业协会这两个社会团体颁发的所谓“收破烂”上岗证,收破烂都要资格证书,还有什么行当不可以设置资格准入门槛。

    为什么一项好好的人才制度会被异化成了一种社会管理的乱象,其实深究一下这些五花八门的发证机构就不难看出,这里面还是一个不受约束的权力与追求不当利益结合衍生出来的“怪胎”。滥设职业准入根源在于“万能政府”思维在作祟,是个有点权力的部门就有权设置职业准入资格。除了政府部门,一些和政府部门纠缠不清的企事业单位、行业团体也凭借政府的授权而挤入组织考核和颁发上岗证的行列中来。这些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上岗证”俨然成为了一条发财之路,背后衍生出了庞大的利益链条。

    对一些法律性、专业性非常强的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密切的行业,如律师、会计职业,实行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确实有必要,但对于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和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并不密切的行业、职业,应该完全放开由市场来决定其职业技能的水平。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十八大后,本届政府加大了“简政放权”的力度,加快了行政制度改革的步伐。现在,国务院发文取消1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正是行政制度改革的重要体现。今后,凡是没有法律、法规或国务院决定作为依据,各部门和地方自行设置的职业准入资格都应该一律取消。更多的职业准入门槛取消之后,由市场进行调节,实现优胜劣汰。只要让政府回归本位,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隐藏在各种资格证背后的利益链才能从根基上被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