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妖魔化背后是不成熟的社会心态

28.03.2016  06:41

    有报道说,3月22日中午,为了尽快给手术台上的患者输血,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和麻醉科、手术室的医护人员们,将只有4度的冰冷的血袋贴在前胸、后背,用体温焐热。该院普外科主任钱锦华说:“患者急需大量输血,用平时回温的方式来不及,只能靠我们‘人肉’取暖了!

    看到这则新闻,小马飞刀想起去年4月初,一组医生手术后汗流浃背睡倒地板的图片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火了。照片中的男子是河南省洛阳市中心医院心外科医生陈兴澎。他做的一台手术需要从下午两点持续到第二天下午一点,凌晨3点半左右,在手术间隙,穿着手术服、过度劳累的陈医生来不及走到休息间,直接躺在手术室过道的地板上就睡着了。这组照片吸引了众多网友,很多人热情点赞,“这活儿真不容易”“不要再为个别医生而骂大部分无辜的医生了”……对此,《人民日报》的评论是,这些年来,我们太习惯于给某某行业贴上污名化的标签了。医生、教师、城管、交警……我们好像看谁都不顺眼,随随便便就可以给一个群体贴上“丑陋”的标签,做医生的抱怨教师,做教师的抱怨交警,做交警的抱怨城管……而如果自己身为某个行业的家属,又会深深知晓并同情那背后的无奈与不易。

    世间三百六十行,行行生而平等,没有那一行是生来不受人欢迎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到,过去那些有着神圣光环的精英职业群体,在今天都面临着巨大的形象、声誉和“下流化”的危机,被拖进了一个受到大众排斥和仇恨的舆论漩涡中,典型如医生、教师、校长、记者、专家和公共知识分子。这些职业在过去的评价都很高,受人尊崇,但今天甚至都成为骂人的称呼了:“你们全家都是校长。”就拿医生来说,从根本上讲,医生的职业形象,是他们行业形象的呈现。医疗行业乱象丛生,正是医生职业形象被妖魔化的重要根源。对于公众来说,他们未必分得清,可能也不需要分清医生和医院、医生和行业、医生和医疗体制的关系。患者走进医院,他们直接面对的是医护人员,而不是背后的行业和体制。于是黑锅就这样背上了。去年5月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称,2014年的调查显示,近七成医务人员不希望子女从医,中国医师对执业环境不满意进而影响到职业成就感的评价。工作量大,医疗纠纷多,患者的期望值太高,伤医事件频发等,成为医生压力的主要来源。去年年底以来,儿科医生严重缺失的话题就从一侧面印证了这个问题。

    小马飞刀以为,成熟的社会心态,应该对人性的善有积极乐观的期待,对人性的恶有清醒客观的认知;不会为了一个人的善举就想当然地认为“人人皆尧舜”,也不会为了一个人的恶行就妖魔化一个群体。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