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或者阅读’唯独没有手机

04.11.2014  13:10

    在欧洲,最多的是什么?我认为是街头上密密麻麻的咖啡厅。最少的又是什么?我认为是手机。

    这里所说的多与少并不是指绝对数量(否则抬杠者会说最多的可能是细菌),而是与我习惯认知的差别。咖啡厅之多,在于它的无处不在,不管大城小镇、街头巷尾,乃至教堂、市政厅,似乎只要有空地,就有咖啡厅。手机之少,并不是说人家不用手机,而是在公共场合,你基本见不到它的存在。

    对于我们而言,手机是何等重要啊!每天要刷微博、刷微信,要用来看新闻,等人时要玩游戏,开会时拿电子书消磨时间,吃饭时要拍照发微博或朋友圈。至于一桌子人集体低头玩手机,早已普遍。甚至到了今天,还有一些人以电话多为荣,当最大音量的电话铃声在公共场合响起时,他们会面有得色,先四顾一番,然后掏出电话,把嗓子扯到最大,拖着长腔说“”,之后就表示自己各种忙,日理万机,仿佛不如此就不能体现自己很成功……

    可是欧洲人的手机都到哪里去了?我不知道。我几乎从未见过在公共场合讲电话的人,也从未在餐厅、咖啡厅见到低头玩手机的人。种种在国内习以为常的景象,一下子在我眼前彻底消失。我只知道,坐在咖啡厅和餐厅里的人们,只要人数大于或等于2,那么他们的选择就是聊天。如果只有一个人呢?大多数人的选择是读书,如果是早餐时间,读报也很常见。

    在户外呢?公园里、河岸边、草地上,总有无数人在晒太阳或吹风。如果人数大于或等于2,他们仍然会选择聊天,如果只有一个人,大多数的选择依然是读书……

    聊天是群体的沟通,读书是人与内心的沟通。懂得沟通的人,或许真的不需要手机。但说实话,我虽然承认迷恋手机是一种病,可并不认为我们能像欧洲人这样勤于沟通。几十年来,我们已经养成了一种像政治运动一般暴烈的语言体系,这导致了大多数人根本不会好好说话,更不会沟通。在中国,手机成了许多人躲避沟通的避风港,并非无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