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法者强则国强”的基石在“公信”

23.10.2014  18:00

  近日,正在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度以“依法治国”作为全会主题。“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立法工作,尤其强调“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法律体系必须随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10月22日人民网)

  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法治工作的部署,从“要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到“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从“政法队伍要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些论断无疑都为法治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更为未来的法治中国勾勒出了美好的蓝图。

  中西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一个国家靠人治虽能兴盛几十年,但必不能长久,国家唯靠法治才能稳定兴盛。然而,依法治国,唯信首要,如此才能深入人心。商鞅徙木立信,一诺千金,终得百姓拥护,遂成变法强秦之大业;周幽王以烽火戏诸侯,最后孤家寡人,骊山被杀,葬送了天下。可见,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招揽法律人才、制定法律规章,这些三、五年便可得到,但是让群众相信政府的法治决心,却并不是出台一个文件、发布一个通告、开展一个演讲就可以做到的。

  法治贵乎诚信。古人云:“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真正的法制社会,不是要看制定了多少法律,关键要看每部法律是否得到严格执行惩罚到位。国家的法律政令重诚信,才具有权威性,即所谓“政令信者强”。商鞅变法时主张信赏必罚,他说:“民信其赏,则事功成;信其刑,则奸无端。”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为什么要“行木立信”,这是让人民信法;为什么要舍生忘死地对公子赢黔执行割鼻之刑,就是要树立法律的权威性。宋代王安石曾经赋诗赞美商鞅信赏必罚:“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现如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依然存在。违法“暴力拆迁”现象有之;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丛生现象有之;对环境违法行为视而不见或处罚不严现象亦有之。如此这般,何以在群众心中立信,何以让老百姓相信法治?如果宪法和法律得不到切实有效的遵行,无异于一纸空文。

  明代张居正曾感叹:“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推进依法治国,关键在于“严格执法”与“公正司法”。只有“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才能树立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进而带动“全民守法”,让法治成为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文/徐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