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对决手机烦恼多 学生一节课刷掉四成电量

25.03.2015  12:42
原标题:老师对决手机烦恼多 学生一节课刷掉四成电量

大学生用“低头”“抬头”给课程投票 老师对决手机烦恼多

  有一个段子这样讲:小学上课费嘴,初中上课费笔,高中上课费脑,大学上课费流量。移动互联网正在对中国大学的课堂造成强烈的冲击。大学生带着“充电宝”进入课堂已不是稀罕事。他们的理由是:“如果课程不好听,一个上午刷屏的电量是不够的。

  课堂低头族对于大学教师来说,更是新课题、新挑战。如何让学生抬头听讲,而不是低头刷屏?大学的课堂上演着“阵地争夺战”。

   一节课刷掉手机四成电量

  3月17日8时许,在广园中路某高校,80余名大一同学一起听了一节社科理论课。女老师卖力地用PPT演示时,三分之一的同学低下头来刷微信、玩游戏、看电子书与下载好的视频,一名同学戴起耳机听音乐。当听到熟悉的同学发言或女老师放动画视频的时候,他们偶尔会抬起头。一个半小时过后,郑同学手机的电量从100%掉到了60%,因此他随时携带充电宝。

  老师努力希望让稍微枯燥的内容生动些。她通过提问暗示“刷屏”的同学,并结合民俗地理文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便如此,课后她仍感到很“受伤”。

  17日19时,大学城内中山大学《人口经济学》选修课上,何老师正俯身反问着前排同学。200人左右的课堂,20余人边听课边使用笔记本电脑,有的敲击着心得笔记、有的用PS处理图像。何老师动作、表情丰富,时常妙语生花,很多学生竖起耳朵生怕错过。也有部分同学不时看看手机,把老师前后两句话的间隙填满。

  谈及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何老师的一句“他的观点我一定会考的”,立即引发学生们拿起手机对着投影拍照!课间,一名同学提议面对面建微信群,何老师欣然同意。

  18日一早,暨南大学教学楼517室,30余名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研究生就坐。《媒介批评与文化研究》这门课内容艰深,怎么吸引学生?张老师就改进了教学方式,在带着学生们研究《文化工业》一文前,先请学生进行导读。叶芝君同学早已列出框架结构,厘清故事脉络,并共享在QQ群上,有的同学便拿出手机或平板电脑阅读。

   老师莫“心塞” 先把课上好

  老师们希望课堂纪律好,希望自己在台上讲,台下都是“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但让人失望的是,看到的可能只是一片亮闪闪的手机屏幕。看到这一场景,老师们确实心塞。但这鞭子是不是应该打在手机身上,值得商榷。

  一方面,大学的变化并不是“昨是而今非”,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大学生到社会上去实践,在课外捣鼓些创业项目,甚至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都是一种很难说对错的自我选择,他们早已不是需要耳提面命的小学生。只要他不违反校纪校规,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大可不必过多干预。另一方面,大学教育久遭诟病,内容空洞是一方面,知识老化、脱离实际,导致学用不能结合,是更严重的问题。如此说来,问题岂只是学生缺乏自律的问题?

  课堂上的“低头族”,也许下了课就出现在各种校外学习班上,考证的、学外语的、学编程的,不亦乐乎。只为学这些东西有用,市场机制在起作用而已。

  只有“正本清源”,即对大学的课程进行升级改造,让课堂上学的东西是新的、实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低头”等学风不正问题。因此,大可不必太拿手机说事,逼急了,你把他手机没收了,他还可以看杂志、听音乐,哪怕所有“作案工具”统统没收,还可以睡大觉啊,你有什么办法? (张涨)

   催生“神课”:哈利·波特、柯南、学搭讪

  2015年的新学期开学以来,如何让大学的课“比手机更有趣”,更成了中国大学生们的热点话题。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韩娟美老师主持着一门叫婚恋心理学的选修课,被誉为“大学城远近驰名”。她的课, 最多的一年报名人数有1600多人。最受学生瞩目的是韩娟美每学期都会布置一项课外作业:搭讪。这个功课的要求是:要在大学城的十所高校,认识十个陌生人,去跟他们交谈,成为朋友。

  3年前,一门名为《哈利·波特与遗传学》的选修课悄悄走红,被誉为“神级选修课”。这门课是中山大学医学院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开设的公选课,要求学生“对哈利·波特小说或电影感兴趣”。开课的陈老师自称是个“哈迷”,她说,遗传学是很枯燥的,但如果学生是个“哈迷”,自然就会对这门课有好奇心。

  类似这些让学生“舍不得刷手机”的课正在大学课堂里越来越多。中南大学的徐海教授开了门《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选修课,把柯南剧情融入化学教学,课程一上线就遭到了全校学生的“哄抢”,8时才上的课学生早上六七时就来占座。“《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里蕴藏着有趣的化学知识,而化学有着独特的魅力,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好朋友。”徐海说。

   学生的烦恼:上课有意思谁愿玩手机

  在一些社交网站上,经常有苦闷的老师向网友讨教:“如何使大学生上课不主动玩手机?

  而大学生们对此给出了各种说法。大学生A说:“大学上课玩手机不是很正常吗?明明学生不喜欢上这门课,却偏要点名、考勤,于是上课就只能玩手机了。”他补充说:“遇到好老师,我拿手机也是为了录音。

  大学生B表示出对一些课程的质量质疑:“要能让我享受内容充实的一节课,我何必对着手机面瘫一小时?”他说,老师如果能把带有“吹嘘的”“空洞的”“已知的”“拖沓的”“为了凑课时的”等等属性的内容删掉,“我一进教室就拆电池!

  大学生C说,要让同学们不玩手机,好好听课,很重要的一点是证明这门课有用、好听。“有一次起晚了没赶上校车去听喜欢的课,简直后悔死了。可是那个老师从来不点名,也不会以给分要挟,上他的课,全凭自愿!

   老师的苦恼:学习从来苦闷 魅力怎比手机

  一位老师在“知乎”网上说,学习从来都是一件非常苦闷的事儿,很难做到“讲得比手机好”。他做过很多尝试,比如引入一些跟课程相联系的段子,相声类、评书类设置悬念等等。但段子学生会听,只要一涉及相关的知识,且这方面的知识是学生不感兴趣的,就失去了吸引力。

  曾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南京理工大学教师卢晓云曾撰文反思中国大学生对手机的痴迷。卢晓云说,曾观察到美国学生很少在课堂上玩手机,跟美国学生交流过这个问题,他们常常反问我:‘花那么多钱来上大学,上课为什么要玩手机?’”

  卢晓云认为,中国学生对学习机会的获得普遍缺乏珍惜感,甚至会觉得是在被迫完成任务,自然会敷衍了事,上课刷手机也没有任何负担。

  教育专家熊丙奇也认为,“无手机课堂”倡议只是初级治理。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划,比外部要求更管用。另外,“低头刷屏”也和课堂教学实行灌输教育,不引导学生参与,以及老师对课堂教学投入不够有关。

   网友评论>>>

  @公子如是多情:快到期末考试了,偶然认真听了一下,突然发现,原来有很多老师讲课还是挺好的,以前说课不好原来只是玩手机的借口。

  @叶落山城秋:大学心态大概是这样的:有课不见得上,因为要睡觉、打球、上网;就算上课也不见得找得到教室;就算找到教室,也不见得带对了书;就算带对了书,也不见得听课,因为会玩手机;就算不玩手机,那也不见得会抬头,因为还可以睡觉。

  @莹大爷万福金安:没有手机,还有iPad,没有iPad还有psp,没有psp还有杂志……学霸依旧学霸,学渣也还是学渣。

  @千里草:为免苦闷闷出病,还是玩手机的好。

  @海淳淳A:说上课玩手机不好的人,你知道玩手机频率最高的课是什么吗?(记者 陈翔 实习生 郝嘉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