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基地摆脱重污染“帽子”

13.01.2015  19:06

  当下,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环境污染治理也成为了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从中央到省市,对于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已不约而同地被纳入主要考核项目。兰州,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国家赋予发展重工业的使命,曾背负了数十年重污染城市的“帽子”。然而,正当全国各地相继开展环境污染整治初期,兰州就已悄然摆脱了重污染城市的名号,优良天数逐年增加,蓝天白云再一次回到了这座城市。

  早在几年前,在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关注下,兰州就将节能减排工作作为城市执政能力的重要考核指标。从重点排污企业到公路两旁冒起袅袅浓烟的小企业,都成为了节能减排主要关注的对象。如今,虽然公路两旁的小企业已难觅踪迹,重点排污企业的烟囱里也不再肆无忌惮地排放大量浓烟,但兰州仍未停止对于工业节能减排的步伐。

  严格控制程序和指标全领域节能减排

  据市工信委环资处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市制定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指标为下降3.66%,但就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将有望完成下降4.8%以上,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市工信委环资处处长魏烈安告诉记者,我市节能减排工作从一开始就制定了极为严格的工作程序和指标,并始终坚持从源头抓起,从规划、立项抓起。先后制订出台了《兰州市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实施方案》、《兰州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实施方案》、《兰州市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实施方案》、《兰州市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实施方案》、《兰州市2014-2015年循环经济发展计划》、《2013-2017年工业倍增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得全市工业在加快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的同时,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同时,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节能减排工作全局,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实行“一票否决制”、工作约谈制和问责制度,调离和调整不作为、少作为的领导干部。此外,我市鼓励企业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中心的作用,在重点耗能、高污染行业中,加大节能技术推广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节能技术和管理经验,并支持重点用能行业及用能企业积极开展合同能源管理,鼓励重点用能企业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         

  另外,依托政府信息平台,健全生活垃圾信息化管理平台和运输监测系统,将甘肃驰奈生物能源系统有限公司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兰州中铺子垃圾焚烧发电示范工程纳入平台,建立从收集到运输再到处理厂全过程均以封闭方式进行,不断完善产生登记、定点回收和收运管理体系,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建立兰州市能源管理平台系统,实现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统计数据网上直报,对重点用能企业能耗情况从区域、类型、行业等不同角度进行能耗指标汇总分析。对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单位产值综合能耗、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指标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对全市重点用能企业用能情况实现对标预警,实现全方面的能耗监控。

  在工业领域,2014年,我市大力推动电机系统改造、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等十大节能工程,在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开展能效监测达标工作,着力降低产品单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强化年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能源消费控制,下达了企业的产品单耗及节能量指标,对86家重点用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执行情况开展监督核查。在建筑行业严格执行节能50%的设计标准和施工图节能设计审查100%的要求,完善节能设计审查制度,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同时,在市政道路照明、公共场所照明,推进节能灯具和风光互补离网照明系统。在交通领域,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实施公务车、私家车限号出行,大力拓展公共自行车租赁项目,倡导绿色出行,并整合公交线路,完成了公交“油改气”工程。在公共机构领域,推动政府机关、学校、医院、商场等公共机构和公共场所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能源管理,开展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工作,推进在兰中央、省、市级行政中心节能改造。初步建立四位一体循环经济

  超额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

  “十二五”以来,市财政共投入资金7.2亿元,撬动和融入社会资金、企业资金150多亿元,支持了落后产能淘汰、余压余热利用、热电联产等节能项目建设,为全面完成节能指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按照全省“457”循环经济推动行动的整体部署,目前我市已初步构建了集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四位一体循环经济体系,推进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产业链、煤电—冶金—建材产业链、装备制造循环经济产业链、热电联产—资源再利用产业链、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产业链、三废综合利用产业链等11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尤其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构建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兰州石油化工、冶金有色循环经济基地已完成90%以上建设任务,初步构建形成了培育省级示范企业12户,总数达到21户,成功申报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在推广餐厨垃圾、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两大模式基础上,凝练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高效煤粉锅炉3个典型模式,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初步形成了产业链间优势互补、伴生物充分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2014年,我市还完成了化工、有色、碳化硅、水泥、造纸、玻璃、制革等行业59户企业的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关停和淘汰落后水泥产能200万吨、铁合金19万吨、电解铝17.5万吨、造纸8万吨,电石6万吨。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五方面寻求突破

  力争为重工业城市节能减排积累经验在新的一年里,我市将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及甘肃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等平台建设,力求在改造提升三大传统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打好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探索排污权交易减排模式、统筹推进各领域节能降耗等方面寻求突破。

  根据市委市政府规划,今后,我市将通过企业“出城入园”改造,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在不增加原料消耗的基础上,对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建材三大传统产业进行循环化改造,在兰州新区建设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在兰州连海地区实施煤电冶一体化试点工程,在重点建材企业推进工业废渣资源化利用,再造传统产业新优势。力争到2017年,三大产业产值达到2500亿元以上,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6%以上。同时,重点构建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六大百亿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主要发展北车集团高端轨道交通、正威集团电工电器、生活及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等。力争以上六大绿色低碳产业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40%,万元增加值能耗控制在0.6吨标准煤以内。此外,在总结近几年工作的基础上,把大气污染治理作为节能减排的重中之重,开展新一轮“源解析”工作,把治理重点向PM2.5、PM10协同防治转变,在减排、压煤、除尘、控车和生态增容减污方面,有针对性地实施一批节能减排项目,着力构建治理大气污染的长效机制。并结合我市制定的《兰州市开展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工作的实施方案》,健全政府主导、市场化配置的运行机制,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交易平台,先行将国家控制的化学需氧量、氨氮两项水污染物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两项大气污染物排放权纳入一级市场交易,开展交易试点,推动环境资源从行政无偿配置向市场化运作过渡。

  魏烈安说:“今后,我市节能减排工作将以创建全国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城市为契机,探索机制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发挥资金效益,超额完成‘十二五’和‘十三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重工业城市节能减排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