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皋兰老太用如山母爱唤醒植物人儿子
原标题: 如山母爱 儿子成植物人,她用心唤醒 他儿子全身瘫痪,她帮他站起来
冯国喜帮儿子做康复训练
在天气晴好的早上,晨练的人们在皋兰名藩广场上总会看到一对特别的母子:儿子推着轮椅,母亲搀着身体僵硬的儿子,步履蹒跚,徐徐前行。一会儿,儿子坐在轮椅上,母亲推着前行;过一会,母亲又坐在轮椅上,由儿子推着前行。变换中,母亲和儿子脸上一直都堆满笑意。这是最近一段时间皋兰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慈母“塑”儿图。这一道风景,让皋兰人看到了母爱的力量。母亲名叫冯国喜,今年65岁,花白的头发,和蔼的笑容,瘦小的身影,是一位平凡的老太太。但是老太太却是皋兰的名人:7年来,这位慈母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将已成为植物人的儿子唤醒,又让全身瘫痪的儿子“站”了起来,并且有了部分生活自理能力。(记者 瞿学忠 特约记者 张发润文/图)
一场意外顶梁柱成了植物人
儿子名叫达德文,曾经也是家中的顶梁柱。可是一场飞来横祸,让一切瞬间成了“泡影”。2008年11月20日晚上11点左右,冯国喜刚睡下,突然儿媳慌慌张张闯了进来,“妈,德文下夜班坐出租车回家的路上遇到七八个醉汉拦车,无端被打。你赶紧穿衣服,我们去医院。”婆媳俩急急忙忙赶到医院。“放弃吧,就算救活了也是植物人。”医生的一席话犹如晴天霹雳,一下子将冯国喜击晕在楼道里。在急救室抢救了18天的达德文,终于度过危险期,但成了植物人。
无微不至儿子终于醒了过来
住院5个多月,医药费、治疗费花去17万元,家里已经负债累累,可达德文仍然没有醒过来的迹象。亲戚朋友都劝冯国喜放弃治疗,但她并没有放弃。她对儿媳说:“我们出院回家治疗,只要坚持,德文就一定能醒来。”回家后,为了负担医药费及家中日常开销,儿媳外出打工,照顾儿子的重担便全部压在了冯国喜肩上。
每天凌晨3点钟,冯国喜便开始熬粥。达德文完全没有意识,只能用针管将流食从鼻腔里打进去,每隔3小时打一次。“流食不能有丁点颗粒物,否则会噎着,粥类食物要煮3小时才能煮软。”“喂”儿子吃完饭,冯国喜便按医生所教手法开始给儿子按摩。医生叮嘱每次按摩不得少于2小时,冯国喜每次都不少于3小时,接着又继续“喂”饭,用药水擦洗身子,按摩,如此循环。一天24小时,只有凌晨1—3点,冯国喜才会迷糊一会,其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儿子身上。由于每天仅睡两个多小时,再加上过度的劳累,冯国喜常常会累得昏睡在儿子床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9月的一天,冯国喜突然听到儿子含混不清的声音。“醒了,醒了”,冯国喜高兴得语无伦次,对闻讯而来的亲朋一遍遍说着。
坚持数载全瘫儿子“站”了起来
儿子虽然醒过来了,智力却不及2岁幼童,更要命的是全身瘫痪,完全没有自理能力,比植物人好不了多少。冯国喜经过再三研究琢磨,自己发明焊接了一种上面口径小、下面口径大的梯形铁架推车,用绳子将儿子固定“站”在铁架里面,再用两条绳子分别绑在儿子的左右腿上,拉动两条绳子帮助儿子学习走路,进行康复训练。被她深深的母爱所感动,小区专门腾出门房给冯国喜母子住。这样一来,冯国喜便不用艰难地把儿子背到院子,还能随时推儿子去外面进行康复训练。
为了让儿子早日“站”起来,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严寒还是酷暑,冯国喜都雷打不动,每隔两小时便拉着儿子在外面练习走路。由于达德文的智力不及2岁幼童,时常哭闹,还时常咬人打人,被拔掉头发或冷不丁被捶打,对冯国喜来说是“家常便饭”,她身上至今还留着许多牙印及伤痕。
在冯国喜的努力下,如今,儿子达德文不但“站”了起来,借助外物还能自由走动,且有了部分自理能力,智力也达到了5岁孩童的水平。采访结束后,冯国喜和儿子又推着轮椅去广场进行康复训练。“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儿子能够早日康复,哪怕用我的命换他的健康,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