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地名见证兰州地域文化变迁

28.07.2016  03:08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承载着兰州历史社会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文化传承价值的事物越来越少,而地名文化可以说是其中重要的一块,它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根脉,见证了兰州地域文化的变迁,不仅承载着一片土地的岁月沧桑,更是让“乡愁”扎根的重要依据。“如今的兰州地名虽有时代特色,但对于传统地名的文化内涵未曾深入挖掘,难以传承有序。”记者近日专程采访了我市著名地方史志专家邓明,听他介绍了已不容忽视的古老金城传统地名的变化和现状。

    从即日起,本报将推出“寻访兰州老地名”栏目,解读兰州老地名的前世今生,以及围绕地名变化发生的历史事件和故事。同时,向广大读者征集老地名故事线索,如果您有了解的有趣故事或相关线索,请将您所知情况或联系方式发至兰州日报文体专刊部公共邮箱[email protected],或者通过电话13893356754、18919925482直接联系我们。

    兰州的地名起源于《史记》《汉书

    “兰州的地名的起源于《史记》、《汉书》。”邓明告诉记者,《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西北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城,城河上塞。”这个榆中就是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蒙恬沿黄河筑城所建之县四十四县之一,属陇西郡,这是兰州最早的地名。

    《汉书·地理志》记有在今兰州地区的汉县名称:允吾、浩亹、令居、枝阳、金城、榆中及勇士、媼围。《水经注》解释兰州地区的一些地名渊源,如梁泉系得名于梁晖插榆鞭,以青羊祈山神神泉涌出,榆木成林的传说。如牧师苑,为‘故汉牧苑地也’。两唐书则记载了兰州、五泉、广武、金城关等地名。

    根据邓明的研究,《元和郡县志》记载了兰州是“取皋兰山以为名”,而《元丰九域志》中记载了那些堡寨地名,如东关堡、皋兰堡、阿干堡、西关堡等。在明清的《一统志》中,记载的较多关于兰州地区的山川地名,如黄峪山、天都山、阿干河、莲荡池等。现存最早的兰州方志—【康熙】《兰州志》记载了百条地名,【光绪】《重修皋兰县志》则记载了数百条兰州地名,涉及山川、坊市、衙署、寺观等方面,其中的许多地名,诸如西柳沟、西关、南关、陈官营等地名传承下来,至今仍在沿用。

    城关、七里河等区名1955年起沿用至今

    “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1928年改歧视少数民族的地名‘平番’为‘永登’。”根据多年的深入研究,邓明对兰州传统地名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抗战爆发后,兰州成为大后方,人口猛增,机关、驻军增多,沦陷区企业、学校迁兰,多建于郊区,产生西北新村等地名。1942年,日本飞机轰炸兰州城,甘肃省政府主席谷正伦、兰州市政府市长蔡孟坚提出‘一面抗战,一面建设’的方针,在市中心废墟上拓建6条主要街道,统一命名政治性地名。如将东大街至西大街段命名为中华路(今张掖路),将贡元巷至百子楼段命名为民国路(今武都路西段),将南大街、绸布街段命名为中正路(今酒泉路)等。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后,兰州市人民政府改正了“中正路”等政治性地名。1953年,兰州市人民政府按数序称谓,将8个区改为第一区至第八区。是年,国家将苏联援建的156个工业项目中的6项设在兰州,全国各地科技人员奔赴兰州建设,形成一些居住区,多命名为新村,如铁路新村、福利区。   

    1955年按地理实体特征,又将数序称谓的8个区改为了部分名称沿用至今的城关、七里河等8个区。

    现有主要街道名始于1958年

    “1958年,正式将兰州市主要街道改为甘肃省各地县名,如将中华路改为张掖路,人民路改为酒泉路,和平路改为庆阳路等。”邓明说:“是年8月17日至19日,全市90个高级农业社合并为13个人民公社,如七里河区的龚家湾一带命名为卫星人民公社、省供电局一带命名为先行人民公社、土门墩一带命名为英雄人民公社、王家堡一带命名为先锋人民公社、西站一带命名为火车头人民公社、省建工局一带命名为五一人民公社。

    “文化大革命”中,兰州城也经历了一段乱改地名。城关区被改为东风区,中心广场被改为东方红广场,中苏友好馆被改为反修馆,和平饭店被改为战斗饭店,官升巷被改为大众巷,大众市场则被改为了人民市场。

    80年代以来,房地产商套用港台地区名称,单独的一座大楼称为“××广场”,密集的几栋楼房也称为“××花园”、“××别墅”。90年代以来,随着旧城改造的进展,旧路的拓宽或延长,产生一些新地名。2000年以后,随着雁滩、安宁等蔬菜区的城市化,为新拓建的道路命名,含义宏大,如九州大道、世纪大道等,虽有时代特色,但对于传统地名的文化内涵未曾深入挖掘,难以传承有序。

    描述性地名:种类繁多特色鲜明

    根据邓明的分析,自明清以来兰州地区道路街巷老地名的含义,大致分为描述性、记叙性、寓托性三个大的方面。

    “叙述或描述地理实体的地理特征的地名,称为描述性地名。”邓明说:“这一部分地名可分为三类,其中表示地理位置的地名又可分为方位、距离、序列三小类。如方位地名有中街子、中路子、横街子、横巷子、上西园、下西园,北园,上沟、下沟,上水巷、下水巷;距离地名则有七里河、八里窑、九条路口、十里店;序列地名有头营子、二营子、三营子(明代军屯遗址),四墩子、五墩子、六墩子(均为明代烽燧),贡马井六社、贡马井七社、贡马井八社、贡马井十社等。

    他告诉记者:“描述自然景观的地名,可分为描述地形、土壤、自然资源三小类。其中包括的地形地名有红山根、沙梁子、徐家湾、石岗;土壤地名有白土台、红泥沟、烂泥沟。特别是说明自然资源的地名又分为了雁滩、雁儿湾、老鹳窝等动物地名,枣园、红柳滩、稻园子等植物地名,以及大煤山、煤洞洼、金沟等矿物地名。

    记叙性地名:12小类遍撒金城

    “记叙性地名即反映人文地理特征的地名,大致可分为12小类地名。”邓明说:“其中包括叙述文化景观的地名,包括了辕门、箭道巷、学院街、道门街、东教场、教场河、四墩坪、火药局等;驿站、急递铺、塘汛地名,有官驿巷、马坊门、五里铺、二十里铺、邵家塘、塘坊;还有水利设施地名,有水车园、三辆水车、东沟沿、西沟沿、水磨沟、磨沟沿;民政设施地名,有小仓子、仓门巷、源源仓、一只船;商肆作坊地名,炭市、骡马市、驴市、绸布街、玉石巷等。

    “还有宗教设施地名,如木塔巷、寺儿沟、寺底下、庙滩子;肃王相关地名,山字石、鱼池子、桑园子等;记录人物的地名,有王保保城、黄家园、段家台、帅府街等;还有因聚族而居记录族姓的地名,如颜家沟、耿家庄、王家庄等;少数民族语言地名,马寒山、阿干河、龛谷、大有等等。

    他认为:“地名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标志,也是当地民俗风貌的名片,尤其是老地名,积淀承载了宝贵的传统价值和精神财富,值得兰州人永远珍惜保存。

    寓托性地名:泥窝子“变身”宁卧庄

    “寓托性地名反映命名者的意念,分为意愿、雅化两小类地名。”这一类的地名根据邓明的初步统计并不算多,但大多却为人们所熟悉:“意愿地名有延寿巷、五福巷、赐福巷。而雅化地名则是因原地名较为粗俗,于是利用其谐音改为雅驯的地名。如曾经地势低洼、污水潴留、臭气四溢、蚊蝇滋生的臭河沿被改为了绣河沿,汉魏以来的墓葬地乱骨堆坪改为兰工坪,当年因地势低洼、水车渡槽漏洒而导致泥泞不堪的泥窝子改为了宁卧庄。

    每个人都有名字,每个城市、乡镇、街道、社区也都有名字。很多人觉得,这些地名不过就是一个地方的标识而已。但实际上,中华文明中的地名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就像长辈为孩子们精心取的名字一样,很多地名并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符号,一个方位坐标,它可能还蕴含了一段历史,讲述了一个故事,寄托着一种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