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县长”的牵挂

24.12.2014  17:44

12月6日,高德荣在一户独龙族群众家门口等候了解情况。 资料照片

    木头房,三脚架,暖火塘。

    老高的家,安在大山脚下河谷地带的独龙江乡,窗外就是独龙江。云南各地乃至全国各地的人常来拜访他。

    他叫高德荣,今年60岁。退休前,他曾任云南省怒江州人大副主任、贡山县县长、独龙江乡乡长等职,当地人称他“老县长”。

    在老高家的火塘边,在饭桌上,在他家的苗圃里,我们聊起的话题,他最牵挂的事,始终不离两个字:一个是路,高黎贡山的路;一个是富,独龙族同胞如何致富。

    独龙江人,对大雪有着太为复杂的感情。独龙江水碧绿如翠,有高黎贡山、担当力卡山雪山融水的恩赐。同样,一到冬季,大雪封山,这里又要与世隔绝,本地人出不去,外地人进不来。

    而从今年开始,独龙江人再也不用担心20米厚积雪封死高黎贡山垭口。一群新老朋友,围坐在老高家的火塘前,同行的怒江州委副书记商小云介绍,今年4月10日,高黎贡山独龙江隧道全线贯通,这标志着独龙江人结束了一年有半年大雪封山的历史。

    给火塘添了几块硬木疙瘩,高德荣给我们放了《太阳照在独龙江》纪录片,第二章“”让人震撼。1964年,独龙江人马驿道修通之后,去一趟县城要2天时间,而之前要7天。为了给独龙江修公路,老高费了不少心,出了不少力。

    1999年,独龙江公路建成,中国结束了最后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不通公路的历史。这条带给人喜悦的碎石路,修了15年。同行的《怒江报》总编辑陈大勇插话,这里1年中有9个月的雨季,加上积雪融水,塌方坠石等自然灾害频发。

    独龙族“全民族拿低保”,人均年收入3000多元,这在老高看来,并不是光荣的事。一定要带领本民族致富,这个念头,在老高心中已有30多年。

    18岁,他外出读书,到当时的州府知子罗读师范,因表现优异留校,待到25岁,却毅然返乡,原因很简单:“我的民族还没富裕起来,我要回去帮他们。”就这样,他回到独龙江边,当老师做干部修公路教农民种草果,帮扶本民族和贡山县致富事业。这一干,就是30多年。

    火塘的火更旺了,老高说,每年的四五月份,他要一天看五次天气预报,祈祷雨水不要冲了草果花粉。房外的苗圃里,有他向乡亲讲授知识的身影。

    一进独龙江乡政府驻地孔当村,便见村口石墙上,粉刷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

    2014年元旦前夕,习总书记得知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的喜讯,立即作出重要批示:“获悉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十分高兴,谨向独龙族的乡亲们表示祝贺!”这是对路的关注。

    习近平还希望独龙江族同胞,“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这是对富的祝愿。

    不让任何一个民族兄弟掉队,目前,国家正在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

    在普卡旺民族文化旅游村,国家给村里每家盖了近70平方米的住房,以及近46平方米的两间旅游接待房,每间房每天住宿费100元。2014年普卡旺村民因旅游服务每户平均获得收入3000元。

    要致富,独龙族还有不少路要走,需要大量好干部。火塘外,一条平整的公路边,老高斟上一杯送行酒,说下许多祝福的话。

    《人民日报》张德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