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庆阳:革命老区打响扶贫攻坚战 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子

20.05.2015  10:36

    原标题:【扶贫攻坚致富老区】革命老区,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子 ——庆阳市全力打响扶贫攻坚战纪实(中)

    老区庆阳,位于六盘山特困片带,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

    全面小康,不能让一个人掉队!为了让贫困人口迈向富裕,这两年,庆阳市咬定精准二字:对扶贫资源精细化配置、对贫困农户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聚集,努力探索一条把水浇到“穷根”上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

    建档立卡、精准到户,解决扶持谁的问题

    长期以来,庆阳的扶贫开发,和我省乃至我国一样,存在着底数不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2014年初,庆阳市贫困人口有60.62万人,贫困面26.2%。这么多的贫困人口,扶贫如果还以撒胡椒面的方式,毋庸讳言,效果肯定不好。

    如何改变过去大水漫灌式的低效和浪费,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庆阳市认为,精准扶贫首先得把贫困人口挑出来,这样才能把扶贫措施落实到户、到人。

    宁县湘乐镇瓦窑村村委会会议室,152户贫困户照片贴了一墙。照片旁,家庭人员构成、家庭收入、致贫原因、脱贫办法等,标得清清楚楚。

    “这些贫困户是村里人挨家挨户算账‘算’出来的。”村支书党自刚说,瓦窑村有371户、1606口人。刚开始,由户主申请后,各村组选出来的贫困户有180多户,比现在的多30余户。

    谁才是真贫?村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按倒排序方法,干部群众坐在一起,互比收入,互揭家底。从最穷的孙仁祥家挨着往下排,最终确定了贫困户152户。然后,通过乡审核、县审定等扶贫对象识别程序,经三榜公布无异议后,这些贫困户被定为精准扶贫对象,逐个建档立卡。

    贫困户实行的是动态管理、跟踪监测。瓦窑村村支书党自刚说,他们村贫困户名单每年调整一次。镇原县上肖乡路岭村村支书许会锋告诉记者,2012年,他们村确定了428户贫困户,占全村的58%。今年只剩下了56户,只占全村的7%。

    准确识别贫困人口,只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庆阳市摸清贫困户家底状况,深入分析扶贫对象致贫原因,从而摸清脱贫门路、贫困户需要解决的主要困难。

    “底数清”“问题清”,才能做到“对策清”。目前,庆阳市制作了扶贫重点人口档案信息平台,8县区共识别出贫困村537个、贫困户14.58万户,并逐村逐户建立了电子档案。

    因地制宜、因户施策,解决扶什么的问题

    精准锁定扶贫对象,找准“病根”和“症结”,就能“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

    为了摘下贫困帽,拔除穷苦根,庆阳市打响了以农民“五变”为主要内容的特色产业培育攻坚战,使农民变牧民、变果农、变菜农、变林农、变市民。

    “五变”,其中一大要义正是“精准”二字。在庆阳市决策层看来,扶贫,得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禀赋和区域特点,因地制宜,进行有特点的产业培育。北部山区,千家万户养畜;中南部塬区,打造苹果产业;川台地,发展蔬菜产业;子午岭林缘区和宜林荒山区,让苗木产业成为“摇钱树”;城镇和园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宁县最东部的老庄村,位于子午岭林缘地带。村里的地,种小麦,一亩打200斤左右。

    种玉米,还是这几年的事。靠着铺地膜,地里的玉米才有收成。

    老庄人,收入只能靠打工吗?因为孩子小、老人有病,40多岁的杨会社没法出去,生活过得很是难肠。多少年了,他们一家人挤在一孔破窑洞。窑洞里,既住人,又做饭。

    “五变”,打开了村民脱贫致富新思路。这两年,村里有了苗木产业,杨会社种起了国槐、白蜡,一下打了翻身仗。不种地了,腾出手的他去天津打起了工。更为关键的是,去年,靠卖苗子的钱,他盖了7间房,还新添了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

    庆阳,没有满足于此。

    “在具体操作中,还需避免照猫画虎、生搬硬套,搞行政化的一乡一品、一村一品。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的放矢,多找路子、多想法子,提升扶贫工作的实际效果。”庆阳市委书记栾克军说。

    “鸡蛋不能装在同一个篮子里”。再换一个思路打量老庄村,村子能种玉米了,意味着就有了饲料。去年冬天,政府给村里每户人家投了5只羊,一只羊只需农民出300元,其他政府补贴。这个林缘区的村子破天荒地养起了羊,杨会社和其他村民一样,有了致富新门路。

    除了富民产业培育外,庆阳还对照全面小康标准,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挂图作战、压茬推进,路、电、水……缺什么、补什么,把精准扶贫落实到村户。

    精准扶贫,不能不辨情况,一味蛮干。在环县甜水堡镇鲁掌村鲁掌组,65户人家散落在3座大山的山头。山大沟深,居住分散。不要说通水、修路,到现在,村里连宽带都拉不上。村支书樊世惠告诉记者,没有网络,村里报个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手续,只能跑到镇上。而公共汽车,一天早晚只有两趟。来回,算上等车时间,得三四个小时。

    扶贫成本高、开发难度大,庆阳市帮这样的贫困群众挪穷窝。如今,借助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鲁掌组的30多户村民将要搬到山下,正在建设的新居,就在镇子前往南湫乡的公路边。樊世惠说:“搬到那里,有电、有水,交通方便,宽带也能拉上了,日子肯定会比过去好。

    深化双联、驻村帮扶,解决谁来扶的问题

    打响扶贫攻坚战,庆阳各级干部全员皆兵。

    庆阳市积极开展双联行动,组织全市2507个机关单位、3.29万名干部,对口联系537个贫困村、14.58万贫困户,把最大优势的资源投向最贫困的村,让最有能力的干部帮联最贫困的户,3年多来,共帮办实事14.63万件。

    庆城县玄马镇贾桥村村民刘学恭,曾经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靠着几亩薄田和儿子外出打工勉强维持生计。可是,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儿子因车祸意外死亡,让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在联户干部的劝说下,曾以为日子再没过头的刘学恭,重新鼓起生活的信心。除了给他送来8只小尾寒羊外,联户干部还帮他办理了双联惠农贷款,鼓励他好好干一把。现如今,刘学恭已是十里八乡的养羊高手,年收入达到4万多元。

    在双联行动和扶贫攻坚中,怎样使各级党员干部做到工作长流水、服务不断线?去年以来,庆阳市以县为单位,在全市537个贫困村全面建立和落实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制度。

    去年,环县抽调了1200名干部,以村为单位设立驻村服务站,组建驻村服务队,每个站4至5人,由一名科级干部担任队长。

    在木钵镇坪子塬村,驻村的环县农技中心副主任吴恩平给村民扳着指头算了笔账:紫花苜蓿效益,是玉米的一倍,是小麦的3倍。再说,原来种苜蓿,3年以后见效益,5年进入丰产期,现在地膜一铺,当年就能见效益。

    在吴恩平的指点下,村民信心十足种起了苜蓿,建起了养殖小区,成立了专业合作社,联合起来科学养羊闯市场!

    因为20年前的一桩土地纠纷,村民王维忠一直觉得没调解合理,不断上访。为了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吴恩平没少跑路,没少费口舌。现在,王维忠的气顺了。

    “最宝贵的资源就是干部资源”。在栾克军看来,省委开展的双联行动,就是精准扶贫的“滴灌管道”。通过深化双联行动,庆阳得以把特殊的“人力资源”直接配置到贫困的地方,立体化、多元化地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带来特殊的帮助。

    为了不错配扶贫资源,还必须落实好精准负责、精准考核。庆阳市委决定,每年召开一次专题述职大会,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及各县委书记作扶贫双联目标完成情况专题述职,市直部门单位负责人在所联县区联席会议述职,联县市级领导当场点评,联系村干部现场测评,督促各级党员干部真帮实联。

    从“大水漫灌”到“精确滴灌”,虽然经过近两年实践,庆阳市精准扶贫已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但他们深知,做到各项扶贫措施精准发力、切实造福群众,还有一个过程,要以更大的决心和智慧,主动担当,勇于作为。

    深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庆阳仍在路上。(记者 宋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