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传奇抗战忠魂永垂史册

01.09.2015  03:54

在兰州进行飞机交接的中国空军飞行员

欢送从军青年的通知

    经过8年艰苦奋斗,在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支援下,中国人民终于在1945年8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斗争取得的首次伟大胜利,中华民族从此站立起来了。在中国全民族抗战的里程中,全国各族人民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地处西北内陆的甘肃虽然没有遭受侵略者铁蹄的践踏,但在兰州空战、兰州谍战、抗战支援、陇军出陇等作战过程中,陇原儿女奋勇杀敌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可歌可泣,这段悲惨的历史值得中华民族永远铭记。

    时至今日,很多当年意气风发的老兵早已将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祖国的山川沟壑,有些则幸运的活了下来,但绝大部分也已在生命的蹉跎中离开了我们,但他们在抗战时期英勇顽强、荡气回肠的故事却依然留存。无论怎样,他们同样都是值得我们纪念的老兵,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可爱的人。有幸的是,两位多年从事抗战史研究的解放战争老兵麻琨、郝成铭根据他们多年的研究、走访积累,为我们亲口讲述了那个年代所发生的故事,讲述了那些普通官兵在抗战史上为中华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

    侯世奎——

    曾参加著名的“宁都起义

    侯世奎(1911—1976),甘肃省皋兰县人,1911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侯世奎幼年时,由于家庭生活困难,父母无力供养,7岁时就给邻村一家地主家放牛,13岁时,他又去阿干煤矿给地主背煤。1928年,父母先后死于饥荒后,17岁的侯世奎在举目无亲、无依无靠的情况下,将小妹送于别人,孤身一人在家乡过起了流浪、打短工的生活。1929年春,在临夏驻防的冯玉祥国民军部队为扩充军力,在当地招募新兵,侯世奎为了找个栖身糊口的地方,便加入到冯玉祥国民军部队,隶属于孙连仲部下。1931年12月,侯世奎所在的第二十六路军由赵博生、董振堂等率领,参加了著名的“宁都起义”,遂加入中国工农红军行列。

    1934年11月,侯世奎被国民党抓获,先被送到衡阳关押,不久又被押到昆明监狱受刑,铁窗生活历时三年之久。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反动派才释放了他。获释后,侯世奎立即从昆明北上历尽艰难险阻,在1938年3月到达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辗转赴延安,回到革命队伍。侯世奎到达延安后,先入抗大学习,并接受组织审查。后他被派往山东任一一五师第七团第二营营长,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日军重重包围的严峻形势下,侯世奎及其所在部队在上级组织领导下,坚持开展敌后工作,出色完成任务。在甲子山、天宝山战役中,他们勇猛顽强沉重打击日本侵略军,扩大抗日根据地,得到上级表彰。1943年夏侯世奎被任命为山东纵队教导二旅六团副团长,1944年春调任山东滨海军区莒中独立团团长,1945年初升任滨海军区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之后,侯世奎奉命率部进军东北,先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为了保守军事秘密,八路军进入东北后统称为“东北人民自卫军”)辽南纵队第五旅旅长、纵队副司令员和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师副师长、师长及辽宁省东军区参谋长等职。

    马金福——

    浴血奋战三个春秋

    马金福(1915—1940),甘肃省临夏县西乡人,回族,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28年13岁,因为生活所迫,他参加了冯玉祥国民军,被分配在第十三师飞师长董振堂当勤务兵。1930年秋,他所在部队被蒋介石收编为第二十六路军二十五师七十三旅。1931年12月14日,第二十六路军在江西宁都起义,马金福随部参加了红军。二十六路军起义后改编为红五军团,马金福先后任军团总部警卫营排长、第十三师三十九团连长等职,参加了赣州、南雄水口、建黎泰、东荒坡等战役,为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英勇战斗。特别是1932年6月的水口战役,马金福置生死于度外,手持大刀冲入敌群,与敌人展开血战,腿部负伤不下火线,坚持战斗,直到胜利,荣获中革军委颁发的三等“红星奖章”。其中在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役中,作战勇敢,完成战斗任务成绩突出,于1933年4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4年10月,马金福参加长征,并担任红五军团警卫排长,过湘江,渡赤水,翻雪山,过草地,出色地完成了警卫领导机关的任务。他关心群众,爱护战士。长征途中,每到一地,便给群众担水、劈柴、扫院,积极开展群众工作,被评为“爱民模范”。抗日战争爆发后,马金福调任八路军一二九师青年纵队第三团连长,奔赴抗日前线,在晋东南地区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三个春秋。1940年3月,在迎战国民党顽固派朱怀冰部进攻太行根据地的战斗中,不幸身负重伤,被战友从火线上抢救下来,抬到河南林县治疗,因伤重医治无效而牺牲,年仅25岁。

    何万祥——

    善于突击屡建战功

    何万祥(1915—1944),甘肃省宁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31年,刘志丹领导的陕甘边红军游击队来到何万祥的家乡,16岁的他瞒着父母参加了红军游击队。何万祥原姓朱,叫朱成娃,参军时,父亲怕他年龄小,吃不下苦,便数次到游击队要他回家。他劝父亲回家后,就找领导说:“我已经是红军战士了,红军就是我的家。为了不让家里人再打扰我,组织上给我改个名字吧。”这样,“何万祥”的名字就出现在游击队了。1937年秋,还是排长的何万祥随部队赶赴山西抗战。在一次战斗中,八路军同日军争夺一个山头,眼看日本侵略军就要攻上山头,形势十分危急。这时,他带领一个班箭一样冲上去,抢先占领山头,一阵手榴弹打得日军血肉横飞,八路军部队得以占领山顶,把日本侵略军压下去,最终赢得了这次战斗的胜利。战斗结束后,何万祥被记大功一次,提升为副连长。

    1943年1月,何万祥在一一五师教导第二旅六团当连长,上级决定攻打郯城县城,并命令他率领二连阻击援敌,当时二连只有53人,而且弹药也不足,任务十分艰巨,战斗打响后,

    日军以小炮和机枪拼命向二连阵地射击,紧接着,数百名日军端着刺刀向他们逼来,他指挥士兵沉着应战,最终保证了主力攻城战斗的顺利进行,郯城战斗结束后,二连被滨海军区授予“战斗突击队”称号。1944年春,何万祥参加了讨伐伪军吴化文的战役。经过激烈交战,八路军毙伤伪军1300余人,俘虏5100余人,攻占要点40余处,解放村庄1000余个,人口30多万。不幸的是,何万祥率领二连攻占沂源县大泉山时,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9岁。何万祥前后参加大小战斗400余次,能攻能守,善于突击,屡建战功,三次获得战斗英雄称号,驰名华东抗日战场。

    解放后当地政府将何万祥牺牲时的大泉山改名为“万祥山”,将山下公路命名为“万祥路”,并在山顶立了一座石碑纪念他。1983年,宁县人民政府将烈士遗骨搬迁到县城烈士陵园安葬。198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山东电视台特摄制电视专题片《我们的连长何万祥》,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解放军英雄传》一书中介绍了何万祥的生平及英雄事迹。

    高永祥——

    冲入敌阵展开肉搏战

    高永祥(1912—1945),原名高仓贵,甘肃灵台人。出身于贫农家庭。1927年初,冯玉祥国民军在甘肃扩兵,15岁的高永祥瞒着家人投军。1931年12月,在爱国将领赵博生、董振堂领导下,随军参加宁都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9月,日本侵略军逼近太原,高永祥被八路军总部派往山西“站总会”干部训练班当教官,培养抗日游击战的骨干,不久又被派到太原县任游击队长。同年11月,日军进攻太原,高永祥即率部分学员至清徐县打游击,到当年年底,游击队发展到600余人,编了三个大队。1940年2月,高永祥在对日军战斗中,率部占据有利地形,挫败日军高桥大队数次进攻,并带头冲入敌阵展开肉搏战,共毙伤敌150余人,俘虏6人。6月,任三十六团团长。

    1940年9月,高永祥率部参加百团大战;12月又率部参加冬季反“扫荡”作战。前后作战

    30多次,歼敌400余人。一年之后,高永祥带领三十六团全体官兵来到保德桥头驻扎。他军事素质好,既治军严明,又爱兵如子。与日军作战中,三十六团战斗多,伤亡也大,需要不断补充兵员。高永祥经常深入群众宣传抗战思想,鼓励青年报名参军,人民参军积极性空前高涨。1945年4月,他率部收复沦陷7年的五寨县城,后升任晋绥二分区副司令员。同年7月23日,他率三十六团伏击日军。驻神池义井据点的日军向五寨县城方向撤退,高永祥率三十六团战士埋伏于神池和五寨之间的横山一带,形成对敌包围圈,计划将其一举全歼。战斗中,一小股敌人突然摸近到团指挥所,高永祥正在战壕里用望远镜观察敌情时,不幸头部中弹,当场牺牲。时年33岁。日本投降后,为了纪念高永祥,其牺牲的地点横山村改名为永祥村。建国后,其遗骸迁入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王耀成——

    鬼子见了心胆寒

    王耀成(1920—1945),甘肃省静宁县人。早年被国民党军队抓兵,后随部到山西参加抗战。1941年,在一次反摩擦作战中,被八路军俘虏,经教育参加了八路军。由于工作积极热情,遵守纪律,曾先后提任班长、排长,并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员。后随部改编为霍县游击大队,仍任排长。

    1945年6月,盘踞在霍县城内的日本侵略军到上乐坪抢粮,他所在的连队奉命打击,保护人民财产。王耀成和士兵们迅速行动,将敌人包围,并发起进攻。在随后的追击日军战斗中,因与战士失去联系,只身一人与敌肉搏,短兵相接,一连捅死5个日军后,因寡不敌众而英勇献身,时年25岁。王耀成牺牲后,霍县游击大队把他评为战斗英雄。人们以霍县小调《铃铃落》为基调,编了一首小调在军中广为传唱:“王排长,王耀成,他是甘肃静宁人,参加八路军整5年,他是共产党的好党员。捅死5个日本兵,鬼子见了心胆寒。”1973年,静宁县人民政府修了烈士陵园,内建烈士纪念碑和陈列馆,将他的革命事迹陈列其中,供人们纪念和学习。

    讲述

    八年抗战在太行

    ——访青年抗敌决死第一纵队新57团老兵贺兴茂

    1939年到1945年,抗战烽烟在八百里太行山岳里熊熊燃烧,95岁高龄的贺兴茂便是亲身经历抗战的一位老战士。

    1920年,贺兴茂出生于太行山南麓河南博爱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由于自幼丧父,两岁起便随奶奶生活,过着十分艰辛的日子,9岁时,奶奶也去世了,他成了一个孤儿,飘零四乡。1938年秋末,贺兴茂在山西陵川参加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山西新军支队。1939年即被编入了青年抗敌决死第一纵队新57团,随后被列入陈赓将军的八路军129师。

    参加抗战之初,贺兴茂只领取了一根铁杆梭标和四颗手榴弹,带着这样的装备,他开始了他的太行战斗生涯。行军打仗部队难以给养保障,红高粱面煮饼是他们的主要饭食,即使如此,最艰苦的时候每天也只有四两,其余大量靠树皮、草根补充饥饱。没有鞋,全凭战士战斗闲暇自打草鞋。冬天,太行山寒风凛冽,每个战士只能领取到三斤羊毛和仅能盖腿的少量布料,宿营时也只能秫草铺垫随地就寝。由于长期缺乏菜蔬,战士们大多患了夜盲症,贺兴茂记得,他当班长可以领到两块大洋津贴,他拿出来向老乡买猪肝,战士们一人割一条生吃,很解决问题。

    1942年8月,太行山初建太岳根据地并越过临屯公路开辟岳南、晋豫、中条山新区,日本军趁我军立足未稳立即铁壁围剿,许多惨烈的战斗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贺兴茂说:“我团到了新区季四村,派了两个侦查员前哨侦察却不料遭遇敌人偷袭,来不及汇报的侦察兵情急之下投了两颗手榴弹。情况紧急,上级派我连掩护全团紧急撤退,在地形不利的情况下,我连与敌人展开了近距离战斗,到最后只剩下了一个班。

    “六个月之后在沁水,我们的一个营又与数倍的敌人遭遇了,战斗打得昏天黑地,战斗结束时,我们一个营只剩下百余人。1941年,全团有九个步兵连,但到1943年伤亡近1000多人,不得不取消原建制把部队缩编为5个步兵连。在与敌人拉锯战中,我们的战壕中躺满了战友和敌人的尸体,不得已,我们把行军棉被匆匆铺在上面继续战斗。

    转战在太行的岁月里,为贺兴茂的记忆里留下了一长串的战友名单。他与他们曾经是同一个战壕里并肩战斗的兄弟。在太行山的无数次战斗中,贺兴茂参加了著名的太行破击战和百团大战,无数英勇的太行战士冒着枪林弹雨,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战歌。

    兰州抗日战争中牺牲的

    籍英烈

    (由于年代久远和战乱原因,名单以现能搜集到的资料为准)

    王福奎 任国泰 李延年 杜多亲 苏登人

    冠文龙 钱锡华 曾长荷 马四娃 马如林

    孔令德 孔繁德 巴继组 王占山 王安玉

    王国玉 王建生 王泰国 邓得庆 白焕俊

    关积泗 刘高生 刘登基 孙杨海 孙国贤

    安华魁 朱六保 达钱文 张元生 张元林

    张尕山 张庆荣 张成良 张良成 张朝焕

    李生兰 杨作霖 杨丁娃子 狄左云 苏子连

    苏国寿 陈士界 陈之库 陈延谋 陈金章

    陈牛娃子 范振荣 郜延玉 郜延贤 侯春娃

    崔更禄娃 曹杰 臧兆祖 魏志俭 魏志盛

    魏学存 瞿佐昌 马永泰 马进禄 马德福

    王文陛 王占彪 王振海 刘俊 刘全贵

    宋登元 张万忠 张万胜 张介夫 张元虎

    张占魁 张树耀 张富元 张德成 李孟哲

    李宗学 李春华 李德运 杨心正 杨生林

    杨敬德 杨登高 陆树槐 陈玉堂 陈自发

    陈顺有 罗万祥 柏学林 赵尕二 赵登云

    徐福海 袁学忠 郭生良 高积富 康万仓

    阎德福 黄得魁 蔡占魁 魏学礼 魏宗孝

    魏建文 戴长娃

    联合推出:《兰州日报》中共兰州市委党史办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

    特别鸣谢:

    原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麻琨

    原甘肃省军区编写办主任郝成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