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帮逝去女儿完成助学梦 20余年捐款46万
交通事故夺去女儿年轻的生命,悲痛万分的母亲决定完成女儿的助学梦。20多年来,上海市长宁区华阳街道八旬老人刘文珍和丈夫用抚恤金资助34名失学儿童,并在湖南芷江捐建起了以女儿名字命名的希望学校。2006年丈夫去世,她的爱心行动一直在继续,累计捐款46万余元。2015年2月,刘文珍荣登“中国好人榜”。
通讯员 周松 记者 樊莹
女儿助学梦未完
父母接力
芷江上海徐勤希望小学——在刘文珍老人家中,挂着一幅别有意义的挂毯,上面绘的是一所位于湖南芷江的学校。1995年,她和丈夫开始用自己积攒的血汗钱,在湖南侗乡芷江捐建这所希望学校,并以女儿徐勤的名字命名。
为什么这么做?说起20多年前的事,老人内心酸楚。
原来,刘文珍有一个女儿,名叫徐勤。从小,孩子就憧憬着长大后能当一位山村教师,尽所能去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1988年,徐勤高考落榜,在父亲所任职的上海医药工业设计院当上了一名临时工,但她始终念念不忘去帮助山区那些贫困的孩子。当她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时,想到的不是去买一套漂亮的衣服,而是全部捐给了安徽农村的一名失学儿童。
随后几年,徐勤多次为农村失学儿童捐款。1993年,她通过自学考试,顺利拿到本科文凭并在深圳找到了一份如意的工作,不幸的是,就在到深圳工作后不到4个月,一场交通事故夺去了她年仅28岁的生命。
失去爱女,刘文珍和丈夫伤心欲绝。然而,想到女儿未完成的助学梦,老两口有了一个主意。他们在料理完女儿的后事后,就带着1万元钱来到上海市希望工程办公室。当时,刘文珍只提了一个要求,这些钱要捐给最需要帮助的人!
芷江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是一个山峦起伏的偏僻小县。很快,芷江侗族自治县的34名失学儿童领到刘文珍的爱心款,重新回到了校园。1995年,芷江县县委书记带着学生来到上海,专程感谢刘文珍。
当时在紫云路上经营“勤云斋”素菜馆的刘文珍很高兴地接待了他们,并且请这些学生到饭店里吃了一顿饭。但令刘文珍感到奇怪的是,这些孩子面对一桌精美的食物却不敢动筷。
原来,这些孩子从来没有进过像样的饭店,他们不知道眼前一盘盘精致的小菜是可以吃的。
“孩子们说,他们家里没有一件不打补丁的衣服。为了出门,特意借了几件像样的衣服,回家以后还要还回去。”刘文珍看着一张张青涩的面庞,心里非常难过。
还能为孩子做些什么?正在刘文珍苦苦思索的时候,芷江县县委书记试探着向她开口:“您能不能帮帮我们办一所学校?”
偏远的大山深处,孩子上学成了难事。刘文珍一口答应,虽然当时他们夫妇月收入也属微薄。回到家里,刘文珍怀着忐忑的心情向老伴说了这件事,没想到老伴很支持,并表示不够的钱由他去借,就算砸锅卖铁也要把钱凑出来。
办学需要10万元,这对夫妇来说也是笔不小的数目。为了圆梦,他们起早摸黑,把经营“勤云斋”素菜馆的盈利积攒起来全部用于建设学校所需的资金。经过2年时间,夫妻俩终于在1997年凑齐了10万元送往芷江,同年,芷江上海徐勤希望小学建成。
每年暑假,刘文珍和丈夫都要邀请该校一些学生到上海看看,吃住在自己家里。也正是老人的这份善举,感动了社会上许多人,上海10多家单位近万人加入爱心行列。
2006年丈夫去世,刘文珍的爱心行动却一直在继续。当芷江上海徐勤希望学校建成,有很多当地的失学儿童写信给刘文珍。她非常认真地看每一封信,却没有回信。她说,不回信不是因为不关心他们,而是不想对他们造成心理负担。但是如果发现有特别困难的学生,她一定会尽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们。
如今,女儿已经去世了20多年,刘文珍的爱心也奉献了20多年,各类捐款已达46万元!刘文珍的儿子也一直支持着母亲的助学事业,他说,一定会把这项工作继续下去。
正如中国文明网《365好人》专栏最后的点评:刘文珍老人痛失爱女,却用自己的善举收获了更多爱。女儿的生命,将在老人播种的爱的希望中得到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