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群众的精神家园 ——定西市“乡村舞台”建设散记

07.08.2015  09:58

  百姓编,百姓演,百姓看。活跃在漳县城乡的漳水源“乡村舞台”,已成为当地群众的精神家园。

  这个有着38名演员的“快乐大本营”,有演小品的高手、有跳舞的明星、有唱歌的能手,他们凭借自己的技艺,常年奔波在城镇乡村,为群众送上一道道精神文化大餐。

  这是定西市“乡村舞台”建设的一个范例。

  定西市坚持把“乡村舞台”建设与推进扶贫攻坚相结合,与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相结合,与活跃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相结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结合,使“乡村舞台”建设切实服务乡村、繁荣文化。目前,全市共建成“乡村舞台”918个,取得前所未有的佳绩。

齐心协力共建

  2013年12月,定西市全面启动“乡村舞台”建设,提出了“一村一特色、一台一品牌”的工作思路。各县区坚持把“乡村舞台”建设与扶贫开发项目、行政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范畴、年度考核重点内容等结合一起,做到在各种规划中有项目、年初部署中有安排、村镇建设中有布局、督促检查中有比重、年终考核中有内容。

  市县区党政主要领导把“乡村舞台”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各县区也因地制宜,整合农家书屋、文化资源、体育设施、电影放映、科学普及、党员教育管理等资源,把乡村舞台规划在农村人口居住集中、经济活跃、交通方便、文化氛围浓厚的村部、剧场,将其定位为休闲场所、活动中心、培训基地、文明窗口。

  截至目前,全市多渠道筹集资金2亿多元,通过实施“一县一中心”“一乡一站”和“一村一场”项目,建设示范村“乡村舞台”119个、推广村617个、普及村182个,登记在册的民间文艺组织、业余剧团1100个,参加民间自办文化社团人员37482人。建成远程教育终端站点2055个;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14个、村文化活动室项目204个、文化广场118个,建立科普惠农服务站113个,体育健身工程148个。全市“乡村舞台”逐步形成了“一室一场一点一栏一书屋”的建设格局。

激活内生活力

  要激活“乡村舞台”的内生活力,就应当让群众成为文化的传播者,让群众当主角。

  如今,许多群众不仅积极踊跃参加县乡村举办的比赛,还在农忙之余自发组织娱乐活动。临洮县峡口镇普济寺村陈德军等几位群众自发出资购置了乐器,成立了秦腔演唱队。临洮县由群众自发组成的文艺团体已达110家以上。据统计,今年以来,临洮县群众创作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小品、快板、花儿、字画等各类文艺精品超过300个。

  全市借助“乡村舞台”发现和培育乡土人才,通过开展花儿大奖赛、舞蹈表演、合唱比赛、器乐大赛、秧歌舞大赛、摄影作品展、农民书画剪纸比赛等一系列活动,为农村文化积极分子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各县区及时将文艺爱好者、民间文化传承人等分类入档,建立文化人才数据库,并组织县直单位文艺骨干定期培训乡村文艺骨干,提高乡村文艺人才的才艺水平。定西市还尽力拓宽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领域,选派专业文艺工作者进乡镇、入村社,帮助农村文化团体提升文化底蕴,指导村社建立农民文艺表演队,进一步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丰富文化生活

  定西市把“乡村舞台”作为活跃农村文化的载体,选择人口集中、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中心村和乡村结合部的文化场所,举办群众文艺调演和送文化下乡等文化活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各县区各职能部门利用“乡村舞台”开展送文化、送科技、送医疗、送法律、送信息等服务,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

  “乡村舞台”犹如燎原之火,点燃了广大农民朋友的文化自信和激情。全市依托“科普大篷车”“千台大戏送农村”、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惠民活动,开展“走百村·进千社”文化集市演出服务活动,开展送文化进军营、进企业、进社区慰问演出,今年上半年举办社火、文艺晚会、秦腔表演、舞蹈等各类文化体育健身活动1.2万余场,参演人员达到2万多人次,观众约100多万人。同时,“通渭影子腔”“定西剪纸”“岷县青苗会”3个项目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定西市百花演艺公司创排的《巴当舞》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安定区喜洋洋演唱队自编自演的节目《洋芋宝贝蛋之歌》获中国老年文化艺术节综艺大赛金奖。(记者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