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对华战略远非“遏制”那么简单

10.07.2014  18:03

  有一种说法在媒体、网络乃至专业人士中时常听到,即美国对华奉行遏制战略。在中美战略博弈日趋激烈的今天,笔者认为,错误地以“遏制”来概括美国对华战略,不仅可能导致错失中美关系的机遇,而且还可能低估美国对中国的挑战。

  英语“遏制”(containment)一词本意是“防止某物的扩张”。在国际关系领域,“遏制”指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实行的战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今天的中美关系与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不可同日而语。用描述冷战期间美国对苏战略的“遏制”来概括今日美国对华战略,不可能准确。

  当然,无论中美,人们并不总是那么严格地使用专业术语。在英语中,“遏制”还可以指“想办法阻止一个不友好国家的权势获得进一步增长”。那么,美国是否有一项整体的遏制战略来阻止中国崛起呢?笔者认为,我们不能排除美国或其内部有人有这个想法。但是即便有这个想法,恐怕也做不到。过去30多年来,中国通过与世界相联系实现崛起。这就导致了美国无法从整体上遏制中国崛起。如果美国真想像遏制苏联那样遏制中国,有多少国家会跟着美国走呢?美国的战略家很清楚,时代变了,况且中国也没有实行苏联那样的对外政策。实现不了的战略,美国是不会实行的。

  很多人说美国对华战略是遏制时,实际的意思是说,美国对华战略是消极的、对抗的,或者竞争面已经成为主流。确实,美国对华战略中的消极面从来就存在,而且近年来还在迅速上升。至于消极面是否已是其对华战略的主要一面,学界还有不同看法。但即便是用“遏制”来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消极面,仍然犯了过度简化的错误。美国对华战略的消极面,至少包含以下几手:一是规制,用国际制度、国际规则限制中国的行为;二是“推回”,通过对抗性的行动对中国“示警”,展示美国决心,安抚亚太盟友;三是制衡,通过增强其美国在亚太政治、经济、军事存在,或通过增强其盟友和“伙伴”能力,抵消中国日益上升的实力;四是改造,对中国意识形态渗透;五是竞争,即在某些产业、科技领域对中国实行管制、限制。去年年底以来,美国针对东海、南海等问题,甚至采取了“推回”行动。从性质上说,“推回”的举动甚至比遏制还激烈。如此复杂的态势,怎是一个“遏制”可以概括的?

  把上述复杂的战略手法看作遏制,至少可能产生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导致我们忽视美国对华战略中的合作面,把形势看得一团漆黑。第二,导致应对策略的简化。对“推回”,可能需要针锋相对;对规制,可能要在规则和制度的框架下周旋;对改造,需要固本强基,依法管理。如果把这一切都归为“遏制”,那只剩下“冷战”这一个选项了。第三,会导致我们低估美国对华战略的挑战。美国对华实施的不是铜墙铁壁的“遏制”,而是给中国穿上了件国际制度、规则的“紧身衣”。这不是一面墙,而是一个“网兜”,有很多洞眼让我们可以与外部世界连接,同时又有很多“软约束”。这种“规制”才是美国对华战略中最难应对的部分。

  如果把对方招式一律理解为“三板斧”,然后以“三板斧”来回应,赢不了大国博弈。今年以来,中方与美方一系列错误言行坚决斗争,但同时也保持了合作势头。本周,中美还将举行第六轮战略与经济对话、第五轮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才是博弈的正道。▲(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