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抢着端“中国饭碗”
威尔科克斯县是美国亚拉巴马州失业率最高的地方。倒闭的纺织厂、家具厂扔下的不仅是空荡荡的厂房,更抛出一大批寻找工作的绝望失业者。上月,失业者迎来了来自1.2万公里以外地区的新老板,他们来自中国河南省。河南的金龙精密铜管集团在威尔科克斯县开了座工厂,生产空调用铜管,用工300多人。300人虽然不算多,但对于威尔科克斯县这个素以“就业机会比湖泊、松林、野火鸡、野猪还少”的地方而言,已经是个不错的馅饼了。“时薪15美元的活儿已经十分罕见了。”附近一个县的官员多蒂·加斯东说。
饭碗有多少
端着中国饭碗的美国人到底有多少?
美国罗迪厄姆咨询集团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企业对美投资达到历史性的140亿美元,合计雇佣7万美国人。而仅仅在10年前,美国本土端中国企业饭碗的美国人几乎为零。
美联社描述,近些年,大批中国企业跨越大洋,到美国投资办厂,于是便出现美国市长和经济开发官员们列队欢迎中国老板的场景。尤其是美国南部一些州,以廉价劳动力和低廉用地费为招牌,在欢迎中国企业的潮流中显得格外积极。
以威尔科克斯县的这家工厂为例,当中国老板下飞机时,美国市长揣着税收优惠政策、端着当地的香蕉布丁早已等候在机场。
今年3月,在亚拉巴马州多森,当地官员举办了一场为期两天的美中制造业研讨会,吸引了数十家潜在的中国投资商。会场人员身穿T恤,上面写着汉语拼音“你好”的字样,欢迎中国投资人。一些中国企业的代表在会场闲逛,一边拍着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跑车,一边寻找可以投资的项目。
甚至在研讨会前,就有一家企业签订了合作意向,宣布将在多森搞3D打印。
遍地在开花
美联社23日一篇题为《你好!美国乡村求爱中国企业》的评论中说,亚拉巴马州发生的一切,事实上在全美都在上演。
在俄亥俄州,中国福耀玻璃工业集团2008年买下通用汽车无力经营的一家工厂,创造就业岗位800个。这家玻璃工厂的位置极好,可在4小时车程内抵达俄亥俄州、肯塔基州和印第安纳州的几家汽车制造厂。
在南卡罗来纳,中国棉纺企业科尔集团正在投资2.18亿美元建厂,拉动当地就业至少500个岗位。南卡罗来纳州政府承诺为其减税400万美元。
在得克萨斯州,天津钢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0亿美元生产油气输送管道。按计划,新厂会在2017年年底前在当地招工400至500人。
美联社说,过去,美国和中国长期形成一种不平衡关系:中国生产,美国消费,致使美国对华商品贸易赤字去年达到3180亿美元。在过去30年间,大批美国企业把工厂搬到中国,去中国生产。
但这一局面正在因中国企业赴美而改变。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分析,原因之一是近些年中国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在过去十年上升187%,而美国劳动力成本同期只上升了27%,两者之间的成本差距大大缩小。而与此同时,中国的工业用电成本上升66%,是美国的两倍多。再加上汇率等因素,致使一些中国企业决定去美国“节约成本”。
成本还不是唯一考虑因素。随着中国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一些企业也在密切寻找美国顾客,在美国生产,在美国销售,寻找新的收益模式。
地方官员忙得欢
一些地方官员抱怨,美国政府的有些政策,阻碍了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的顺畅度。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不同地方的官员争抢一个项目的状况。
例如,金龙精密铜管集团在亚拉巴马州的项目就曾被该州多个县争抢,托马斯维尔市就是其中一个。
起初,集团相中了托马斯维尔,但市长谢尔登·戴却无法找到符合要求的足够大的场地。“我为此惊慌失措。”谢尔登·戴说。但他最终在附近的威尔科克斯县为集团找到一块地皮,希望地域优势能为他拉动市内就业。
威尔科克斯县受宠若惊。为抓住这次机会,县里不仅上下跑动,到州里要优惠政策,更是在安排上做到细致入微,生怕失去这次机会。
在一次与金龙精密铜管集团会面的谈判会上,县官员召集到地方基础设施相关各部门的人员一同参会,从亚拉巴马州电力公司到手机运营商,目的是为了让投资方一提出疑问,就有对口人员给出满意回答。
谢尔登·戴说,当时的场面是,“只要你来,我就会抓住你的手”。当地官员还在托马斯维尔的新中国自助餐厅举行宴会,提供中式菜品和当地传统菜。考虑到中国人的围餐习惯,当地政府还提前购置了带转盘的圆桌。
为避免文化误解,当地官员在客人抵达前,火速换掉了先前按美国习俗准备的黑白欢迎横幅。(新华社供本报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