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东政策难去“毛糙”(钟声)

16.06.2014  10:43

  美国两党相互攻讦,纠缠于“究竟是谁失去伊拉克”这个问题。不难想象,因为缺少对美国中东战略道义感和战略性的反思与批判,华盛顿这场局限在操作层面的讨论得不出什么严肃的结论

  伊拉克安全形势不断恶化。逊尼派极端武装“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攻占伊拉克北部大片地区,逼近首都巴格达,数以万计伊拉克人沦为难民。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惊呼,“伊拉克正在返回恐怖和战争”。

  据报道,此次“名声大噪”的“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组织曾是“基地”组织的一个分支,后与叙利亚反对派联合,目标是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建立一个跨境逊尼派极端武装分子的基地。近年来,伊拉克境内不时发生的暴力恐怖事件大多带有明显的极端宗教色彩,“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的发展壮大并非偶然。

  伊拉克乱局不仅是中东地区教派纷争与世俗矛盾的集中体现,也给美国反恐政策的尴尬添加了注脚。美国政府近日的表态甚至显得有些混乱。华盛顿一边强调暂不考虑向伊拉克派遣地面部队,一边又声称不排除其他任何“军事选项”。

  2003年,小布什以反恐为由,不惜发动战争推翻所谓“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与‘基地’组织相勾结”的萨达姆政权。2011年,奥巴马在美军撤离伊拉克之际宣称,美国留下的将是一个“独立、自主和稳定的伊拉克”。但是,高调的言论与残酷的现实是脱节的。没有适合的土壤,没有自生的机能,美国由着性子推行的民主,不过是不堪一击的躯壳。据统计,伊拉克战争之后,在这个只有3000万人口的国家,成千上万平民遭到杀害,约400万人流离失所。

  美国打着民主旗号在伊拉克究竟想做什么,世人看得越来越清楚。德国雷根斯堡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比尔林的话一针见血:不过就是“证明违抗华盛顿外交秩序构想的独裁者将得到怎样的下场”。一位美国学者则进一步指出:“仅出于意识形态考量,不顾现实态势,美国派军队满世界推翻独裁政权的外交政策是愚蠢的。

  新世纪以来,尽管美国中东政策几经调整,但其毛糙一面始终没有去掉。由于缺少周密论证,尤其是对一系列连锁反应的推演,不仅频频造成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局面,甚至捅了不少马蜂窝。造成这种情况有两大因素:一是对美国软硬实力的过于自信,天真地认为有了美国经济、军事支持,美国政治制度在中东同样可以开花结果;二是将中东国家当成美国推行外交构想的政治工具,由于急着打造样板、开辟“试验田”,随之而来的乱局不过是第二位的,如何平定只好以后再说。

  现在,美国两党相互攻讦,纠缠于“究竟是谁失去伊拉克”这个问题。共和党指责是奥巴马的外交失误导致目前的伊拉克危机,而民主党称一切都是小布什当年入侵伊拉克导致的恶果。不难想象,因为缺少对美国中东战略道义感和战略性的反思与批判,华盛顿这场局限在操作层面的讨论得不出什么严肃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