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要“有机更新”

08.07.2015  04:15

    作为推进城乡统筹深化发展的重要引擎,以“美丽乡村”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直以来在我省倍受关注,经过多年的累积变革,我们欣喜地看到这项浩大的民生工程沉淀出了农村面貌的焕然一新,也沉淀出了乡村老百姓的新生活。日前,记者走进有着全省“美丽乡村”之称的兰州市红古区花庄镇青土坡村,带您一起去领略甘肃新农村的绰约风姿。(相关报道见7月7日《兰州日报》八版)

    通过完善交通、水利、环境、文体及其他五个大类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脏乱差现象,自然使村民居住环境焕然一新。特别是园林绿化、幼儿园、商业开发、老村庄整治等同步进行,而后续的公交、环卫清洁、治安管理等迅速跟进,从“矮穷矬”向“高大上”转变,这样的美丽乡村自然使村民的幸福感倍增。青土坡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城乡均衡化的有效探索。

    建设“美丽乡村”资金从何而来,政府投入要占大头,同时村民自筹、民间资本等方式结合,积极做大“蓄水池”。建设“美丽乡村”重在内涵,不仅是环境的改变,诚如青土坡村搞蔬菜大棚那样,根据乡村特色推进建设,实行“一村一品”,可以培育乡村休闲旅游产品,树立乡村旅游品牌,就是不错的方向。的确,村民有自己的土地,但效益低下是通病,政府要引导他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组建公司+农户模式,大力开展农村科技下乡、技能培训、市场知识等培育,指导村民从事专业化、市场化的种养殖产业。

    乡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均衡,如何引进科技含量高的行业或企业,杜绝污染,把风景与文化完美糅合等,这些都是非常专业的课题,有关部门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请规划、城建等专家集思广益,拿出针对性的“金点子”。本地居民有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职能部门要尊重他们表达的自由,更要尊重他们的权益。只有当多元的“好声音”成为优良决策、科学规划、合理设计的助推器,“美丽”方能契合民意追求。通过组建村民车间、打造乡村游等方式,助村民“家门口”就业;针对村民的创业意愿,还可提供贷款支持等“一条龙服务”。美丽乡村有了稳定的产业、创业等支撑,民众收入稳定,小康生活这一蛋糕才能看得见、吃得到。

    建设“美丽乡村”,想好了,才能干得漂亮。务必在商业开发、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统筹安排,科学的规划先行,既营造宜居宜业环境,又能为市民提供休闲、养身修心的好场所,更能激发群众投入社会管理、创业致富、文化自信的可持续发展,真正打造成民众的幸福家园、精神家园。还应在医疗、文化、教育等方面促使城乡均衡,宜居还需与宜业、宜商匹配,这样的美丽乡村,更能承载民生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