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华北污水渗坑,治理不能再拖了!
近日有消息称,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及天津静海区存在多处“超级”工业污水渗坑,面积最大一处达17万平方米。4月19日,环保部分别与天津市政府、河北省政府成立联合调查组开展现场调查。环保部表示将对相关渗坑污染问题挂牌督办。
这些污水渗坑达到如此惊人的规模,并非一朝一夕,大都为废酸倾倒或偷排所致。据大城县政府向调查组反映,近期曝光的两处土坑均为多年挖土形成,2013年曾发生废酸违法倾倒事件,导致坑内存水及土壤受到污染。天津静海区的渗坑形成原因也大致相同。
近年来,违法倾倒和偷排工业废水屡屡发生,已经成为破坏生态肌体的“毒瘤”。一些生产企业因为不愿意承担相应的环保成本,在污染处理上动起了歪脑筋、坏心眼,要么直接偷排,要么伙同部分不法分子把废水一卖了之,任其倾倒,戕害环境。
在这次事件中,对能够查实的违规企业或个人,必须加以严惩,对其没有支付的治污欠账,一定要加倍补上。但更为重要的是,即使一时间不能明确“坑主”,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也应该担负起责任,尽快展开深度治理,把污染造成的环境伤害降到最低。
其实,两地政府并未对污染情形完全听之任之,相关的治理工作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大城县的废酸倾倒事件发生后,政府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了治理,但工作一直未完成,还多次发生污染反弹。天津静海区政府也从2014年起开展渗坑废水重点整治工作,已治理完成14个渗坑。2016年底,该地政府又完成采购招标,对剩余4个渗坑进行深度治理,目前已治理完成1个。
主动治污,本为好事,体现了进步和改善。然而,污染久治不愈,治而不灭,又让人遗憾不已。现在我们有些地方面对污染问题,一面表态要积极作为,一面动作却拖拖拉拉,治理的速度提不起来,措施跟不上趟,就只能使污染持续存在、继续为害,甚至或许已经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治污不力,信息没有及时公开是重要原因。治理过程中涉及的监测数据、修复方案、修复结果、监测达标、污水处置等情况,并没有向社会交代清楚,公众对治理情况基本处在盲区中。信息公开不到位,造成监督缺了位,没有外在压力和督促,政府自然可以从容不迫,按部就班,可动作一慢,污染就蔓,治理效果就会打折扣、有反复,一旦错过最佳时机,贻害必然无穷。
此次华北地区出现的渗坑污染,治理已是刻不容缓。当地政府必须改变过去的治污“慢动作”,按照环保部的要求,按下“快进键”,立即对渗坑水体、土壤及周边地下水开展监测,抓紧制定整治方案,加快治理进度;同时,做好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开监测及治理信息,给自己上紧弦、加重压,尽快把这些危害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的“余毒”排干净、治彻底,还社会一个满意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