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网】甘肃:以双联行动深化精准扶贫

12.08.2016  08:07

自2012年以来,甘肃省委开展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的“双联”行动。甘肃省的“双联”工作,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大扶贫”新精神,适应了“十三五”时期扶贫新常态。

凝聚社会力量   组建队伍

传统的扶贫,主体力量在经过了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攻坚式扶贫、综合式扶贫、精准式扶贫等阶段以后,未来扶贫的一个重要走向是市场式扶贫。市场扶贫的中坚队伍是社会力量,包括企业、智库、社会组织、创业者、人民团体、驻地军队武警、先富起来的农民,以及广大公众等力量。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切实强化社会合力”。

中共甘肃省委就深化“双联”行动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要把‘双联’对象作为评价活动成效的重要判断依据”。以笔者帮扶的“双联”对象为例,该家庭共有4口人,户主的两个儿子中,大儿子尹兆龙从高职院校毕业后,签约至宁波市一家外资企业工作,至今已有3年光景,收入超过宁波当地的平均水平。二儿子尹兆虎从兰州交通大学毕业后,签约至中国铁路第七局海外公司驻刚果项目部,时下刚满一年。2013年3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刚果共和国议会上强调了“两大历史机遇”,即“中国发展将给非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非洲发展也将为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铁路第七局海外公司和尹兆虎就是抓住“两大历史机遇”的典型企业和个人。尹兆龙和尹兆虎学成后的扶贫力量,来自于他们所在两家“走出去”的企业。

对于走不出去的贫困群众,如何稳定、长期地增加收入?这就更需要联系驻地企业,以光伏发电扶贫为例,金寨县贫困人口高达10万人,是一个被列入限制开发国家生态功能区的山区,他们发挥生态功能区位优势,建成占地3500亩地的信义光伏农业产业园,还利用金寨县输送电力到长三角地区的损耗少、成本低的区位优势,发展“光伏发电项目+扶贫”的组合拳式项目,县里与光伏企业、农户三方各出资三分之一,给全县贫困户安装了60千瓦、总造价约2.4万元的太阳能发电光板,可为每家每户增加收入3000多元/年。这就为驻地驻村的贫困群众提供了稳定、持续的收入,这种资产性收入机制的政策导向将会成为“十三五”时期的新常态。

另外,通过联系社会组织、创业者、人民团体、驻地军队武警、先富起来的农民以及广大公众等力量,构建社会扶贫动员大机制。甘肃省通过健全社会扶贫动员机制,搭建扶贫帮助平台,畅通扶贫渠道。鼓励政策除了褒奖措施以外,还比照企业扶贫捐赠税前扣除、税收减免等扶贫公益事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引导,探索和创新积分制返还、社区荣誉栏上墙、优先医疗服务等,最终完成了全社会力量参与的开放式扶贫体系。

联系新业态   借力金融

甘肃省是内陆经济欠发达省份,全省的经济总量不大,财政能力十分有限。甘肃省扶贫办、省委农工办、省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对全省扶贫任务较重的10个市州及58个特困片区县,247个贫困村为期10天的入户调查结果显示,缺乏发展资金和融资贵在贫困群众反映出的问题中排位第一。甘肃省“1+17”方案将要实施总规模400亿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为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基准利率、免抵押、免担保的小额信贷支持。在此基础上,建议还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充分运用现代金融创新产品和新业态,拓宽扶贫攻坚财源,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效应。

  “双联”+联系融资性担保公司。针对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建议甘肃借鉴安徽纳入融资性担保公司设立政府性担保基金经验,参考安徽省构建银行、政府、担保公司三方按2:4:4的比例分担风险的融资模式。抢抓国家设立融资担保基金,并层层分散融资担保业务风险的机遇,推动政府主导的省级再担保机构覆盖全省。落实对融资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和准备金税前扣除等政策,依法为其开展抵(质)押登记,提供债权保护和追偿协助等服务,维护其合法权益。减少或取消政府性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盈利要求,适当提高扶贫企业和涉农担保贷款的风险容忍度,适当降低担保业务收费标准,更好地发挥出融资担保公司助力大扶贫的功能和作用。

双联”+联系普惠金融。海南省农村信用社在普惠金融上开展了有效探索与实践,他们甘愿做农户和中小微企业的高端“保姆”,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应用到农村金融领域。随着大数据功能和网络信息新技术的不断挖掘延伸和应用推广,普惠金融在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乘法效应的双倍增效果,既助推了农户生产经营规模的倍增,也助推了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信贷业务量的倍增。甘肃省借助于普惠金融之春风,满足发展实体经济和农民创业的信贷需求,践行“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服务承诺,可以让广大贫困人口得到成本更低、使用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双联”+联系绿色金融。发挥好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与中国亿利公益基金会于2014年联合发起的“绿色丝绸之路伙伴计划”等绿色金融平台资源作用。该计划是要联合全球合作伙伴,运用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开展绿色投资,发展绿色经济。2015年3月份已经启动了首期募资300亿元的“绿丝路基金”。甘肃省借力绿色金融,将在打好扶贫攻坚战和落实《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融合发展中实现共赢。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开展教育

针对贫困者“等、靠、要”思想严重,扶不起的刘阿斗式人群现象较多的问题,亟需通过开展系统施策、精准施策的内容式扶贫攻坚教育,坚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新时期,教育扶贫的重点是在现代职业教育。贫困地区的政府要抢抓国家支持一批特色优势专业的机遇争先创办达到国家标准的职业学校,充分利用国家奖补政策和中等职业教育协作计划,大力度地支持和创造贫困地区初中毕业生到省内外经济较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充分利用教育部直属的44所承担定点扶贫任务的高校开展联合施教、精准施策,产学研重点项目与扶贫项目对接起来,职业教育优势和当地的特色产业优势对接起来,在二者的对接中推进教育扶贫与产业扶贫、市场扶贫的深度融合发展,从而有效提升贫困者的创业就业能力,达到当下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目的。

社会文化教育不能停留在兴建体育健身设施、图书馆、文化站等形式扶贫,文化扶贫的升级版要凸显文化的内容扶贫,因婚返贫就是典型的形式扶贫结果。而内容扶贫,不但不会出现因婚返贫,而且还可以创业致富。其奥妙就在于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文化”来提高贫困者的现代文化素质,即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构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互帮互助”、“用户参与”的开放式创业生态系统,树立崇尚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大力开展各类媒体对贫困人员创业就业先进事迹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强化“脱贫光荣”的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支持关注贫困者的创业氛围,起到激活脱贫意愿、增强脱贫信心、保护脱贫成果、激发创业活力的作用,扎实地巩固好贫困地区群众在脱贫致富中的主体地位。

高等教育要注重脱贫的智慧教育,把面向贫困地区实施的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和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教育扶贫助学基金等教育扶贫政策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就业生态环境培育对接起来,起到激活脱贫意愿的作用。脱贫意愿的激活本质上就是要激发出贫困者的勇气和智慧,用创业就业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基础教育要注重“从娃娃抓起”的脱贫意识教育,从小就要种下脱贫扶志的意念和勇气,预防贫困的代际传递。

通过大教育的系统施策、精准施策,让每一个贫困者抢抓到国家赋予的“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创业机会,最终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让教育培训与创业就业衔接紧密,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继续教育服务贫困者就业创业能力,从而疏通多渠道、多层次、多领域改变命运的扎实道路。(祝阅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