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预报,服务百姓个性需求

29.07.2017  09:14
原标题:网格化预报,服务百姓个性需求

  “网格化预报”是个新鲜词,是指针对每一个网格开展的具体预报。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主任宗志平说:“就像地球的经纬线交织,我们可以把每个城市所在的区域分解成多个5公里×5公里的网格,公众就生活在一个个网格中,每个网格的天气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网格化预报在空间上更精细,也更有针对性。宗志平告诉记者,以北京为例,原来的预报只是以南郊观象台这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整个城市的天气情况,而通过开展网格化预报,北京的天气不再由一个固定点,而是城市的每个角落来反映。目前,部分省份在时间尺度可以做到“分钟级”天气预报;在空间上可以实现3公里、2.5公里分辨率甚至更细化的预报。除了陆地,气象部门还将我国的责任海区划分为多个10公里×10公里的网格,并进行海上能见度、大风等要素的精细化预报。

  据介绍,网格化提高了预报频次。原来,一天的预报中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现在可以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10天预报。公众随时随地都能了解自己当前所处的位置是什么天气,并能查看气温、降水、风等多个天气状况。未来,气象部门的预报服务产品都将从这张网中提取,需要什么就可以从中“”出什么。

  6月21日到24日,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达92毫米。预警在同一时间发出,暴雨却未同时抵达。21日晚,河北、天津、北京南部率先有雨,北京大部分地区还没有明显降水。22日,又经过一天漫长的等待,当天深夜,暴雨终于如约而至。这次天气过程中,预报跟公众的期待不一致,让不少人产生了焦虑甚至恐慌情绪。专家表示,预报从大范围来看是准确的,但小范围来看,有的地方下雨了,有的地方还没下。未来,网格化预报将不断提高分辨率和频次,来满足公众“个性化”的需求。

  现在,系统初步把城市分成5公里×5公里的网格,每隔1小时更新一次预报,如果遇到重大天气过程,更新的频率还会加快。“也就是说,如果还是同一场雨,无论您身在北京的哪一个角落,得到的预报都将是您所处5公里网格范围内的天气。假如您在南边的‘网格’里,那和北边、甚至距离不远的西南边、东南边某个‘网格’收到的天气预报是不一样的。”宗志平认为,预报的精细化,可避免无谓的恐慌,限制谣言的传播。

  预报变得越来越智能,预报员是不是将毫无“用武之地”?国家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赵瑞表示,气象是个复杂的系统,影响因素很多。例如,降雨这种天气,水汽、湿度条件都满足了,但空气中没有“凝结核”,雨也下不下来。赵瑞说,预报员的优势在于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在智能预报的初级阶段,预报员多年的经验可以用来“培养”机器;而当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人工订正的空间越来越小时,一部分预报员将会投入技术研发,而另一部分预报员将主要转向对关键转折性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

  记者从国家气象中心获悉,精细化的网格预报,将在今年底前实现业务化。随着气象科技的发展,网格半径会越变越小,预报的精细化程度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