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网媒甘南行聚焦藏区民族教育发展

15.07.2015  11:56

 

  7月13日,百家网媒甘南行的记者来到碌曲县藏语小学和碌曲县双岔乡中心小学,了解碌曲县民族教育发展情况。

  近年来,碌曲教育在省、州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与精心指导下,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教育政策,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以坚持社会事业发展优先安排教育,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水平,有力促进了全县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一、教育现状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3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小学21所,幼儿园10所(民办幼儿园1所)。截止目前,全县在校中小学生6512人,其中小学在校生3791人,初中在校生1656人,高中在校生1065人,在园幼儿1395人。寄宿制学校19所, 占中小学校总数的86%。全县现有教职工940人,专任教师840人(小学教师519人,幼儿园教师84人,中学教师237人)。教师学历结构:研究生16人、本科360人、大专454人、中专10人,分别占全县教师总数的2%、42.8%、54%、1.2%;教师职称结构:副高15人、中级146人、初级528人、未评151人,分别占教师总数的1.8%、17.4%、62.8%、18%。全县小学占地面积221877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1225平方米,生均12平方米;初中占地面积8038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2102平方米,生均8平方米。

  二、全县民族教育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我县的教育事业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和深化,在国家大力扶持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概况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受教育人口大幅度增长。一是认真落实新《义务教育法》确保儿童受教育权利。认真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政策,县财政克服困难扩大了“两免一补”范围,从2006年开始在全省率先实行12年全免费教育,提高了牧民群众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二是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截止2014年底,全县7—12周岁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生100%直升初中就读。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79.8%,初中阶段入学率为99.03%,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4.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9.6%,15-50周岁青壮年非文盲率为98.8%,学前一年受教育率为71.7%。

  2.学前教育稳步推进。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发展,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及省、州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相关文件精神,研究制定了《碌曲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统筹县域内学前教育发展,不断加大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全面启动学前教育全覆盖工程,大力新建农牧村“双语”幼儿园,全面提高幼儿保教质量,不断规范办园行为,有效促进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截至目前,在全县现有幼儿园数的基础上,分别在各乡镇、行政村开工新建12所农牧村“双语”幼儿园,2所幼儿园建设正在前期准备中。

  3.教育投入显著增长。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按照“三个增长”的要求,把教育基础建设经费、转移支付补助资金、学校公用经费、农牧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等经费全部列入县级财政预算,逐年提高教育经费所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经费来源。

  4.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在“两基”国检的基础上,全县以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提升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为目标,积极争取学校建设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改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近年来,利用“双语”幼儿园建设,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大灶建设、校安工程等项目,全面改善了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止2014年底,全县小学占地面积221877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1225平方米,生均12平方米;初中占地面积8038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2102平方米,生均8平方米。

  5.师资水平不断提升。全县现有教职工940人,专任教师840人(小学教师519人,幼儿园教师84人,中学教师237人)。教师学历结构:研究生16人、本科360人、大专454人、中专10人,分别占全县教师总数的2%、42.8%、54%、1.2%;教师职称结构:副高15人、中级146人、初级528人、未评151人,分别占教师总数的1.8%、17.4%、62.8%、18%。

  6.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按照国家的教育法规和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学校德育机构健全,制度完善,教育教学成果显著,全县三科、四科合格率、高考升学率等逐年提高,有效推动了全县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

  三、民族教育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

  1.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充分体现政府行为。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工作列为全县工作的重点,摆在全县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作为“一把手”工程,制定了“四项制度”,即“定期议教”制度、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自“两基”国检以来,我县积极争取各项项目建设,多方筹措资金,充分利用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农牧村“双语”幼儿园建设、藏区专项计划等在“两基”标准的基础上,依据《甘肃省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2010-2020)》、《甘肃省县域义务教育发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实施细则(试行)》和《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督导评估细则(试行)》,按照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评估认定要求,进一步加大学校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动了我县教育事业大力发展。

  3.全面实现12年全免费教育,巩固提高了九年义务教育成果。自2006年以来我县克服财政困难,免除小学到高中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费,率先在全省创造了12年“全免费教育”的范例,体现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精神。

  4.加强学校班子建设,提高职级待遇。学校大力开展“三风”教育、“师德师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教育,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完善了师德评价考核体系,表彰先进,树立典型,维护了广大教师的良好形象。2010年成立了教育局党委以来,各学校成立党支部,配备了专职书记,并为各中心学校校长、书记解决了副科级待遇,加强了各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提高了工作积极性,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内涵。为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和档次,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创建文明、平安、和谐的校园。我县各学校注重学校的文化建设,将校园文化作为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的主阵地,正确引导,广泛教育。一是各学校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设计,充实完善,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努力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和档次。二是切实加大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力度,强化学校内部管理,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三是充分利用校园广播、主题班会、黑板报等方式,积极开展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注重校园、班级、宿舍文化和食堂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6.加大“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力度,切实保障学校和谐稳定发展。我县高度重视学校“平安校园”创建工作,认真执行校园安全稳定责任制,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稳定制度,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一是加强思想教育。坚持育人为本、育德为先,各学校积极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月”活动、民族团结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切实增强了广大师生的法制意识、民族团结意识和国家意识。二是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维稳措施。大力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积极选派工作人员入校督查、指导、督促学校“平安校园”创建工作。为各学校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加强了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和防病防疫工作,部分学校设立了医务室,配备了专职校医,提高了学校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

  7.加强招生考试管理,推进招生考试科学发展。我县在加强招考工作组织领导的同时,把招生考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严格按照国家、省州有关招考工作的要求,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统筹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了保证,各项考试均按照相关规定依法依规实施,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奠定了基础。2014年我县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学生共有372人,录取321人。录取率为86.29%。普通本科录取183人,录取率为49.19%;专科(高职)录取138人,录取率为37.10%;各项录取率均比往年均有所提高。

  8.努力提高教师待遇,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一是发放农牧村教师生活补助每人每月200元;二是对获得州级以上“园丁奖”、骨干教师发放津贴,州级每人每月50元,省级每人每月100元。三是为解决部分专业学科教师紧缺现状,近五年通过特设岗位、高校基层任教、招录农村教师、“三支一扶”、事业单位招考和县级招聘等方式补充紧缺学科教师,进一步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四是近年来积极选派县直学校骨干教师到基层学校支教,使我县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五是积极选派各学校教师参加各类培训,通过各类培训,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综合业务能力不断提高。

看看,“三城行动”具体有哪些计划
    兰州晚报讯(记者王星明)《兰州市建设山水城兰州日报
甘肃省严禁借兰洽会名义突击花钱
    每日甘肃网7月1日讯 (兰州晨报记者王钊)兰州日报
全国高校BIM大赛甘农大学子获佳绩
    兰州晚报讯(记者马文艳)中国建筑学会近日公兰州日报
我市今年第二次排污权交易 7家企业竞价排污权
    兰州晚报讯(记者杜志超)6月30日,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