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善用“网动力”夯实农村扶贫“地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打赢脱贫攻坚战已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就明确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前段时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也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消灭贫困,向美好富裕生活迈进的动员令和进军号。
事实上,贫困问题也一直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最为牵挂的事情。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就曾提出“精准扶贫”,2014年3月习近平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2015年6月习近平在贵州就加大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又全面阐述“精准扶贫”概念并提出“六个精准”,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更是强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近年来,随着扶贫攻坚正向推进,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的确已经大变样。房子越来越亮、生活越来越好、收入越来越高……可以说,经过改革开放37年来的努力,我们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成了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
就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十八洞村为例,其就足以诠释扶贫攻坚取得的成绩。当时在与村民促膝交谈时,习近平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战略思想。两年多来,“精准扶贫”结出丰硕果实:扶贫工作队进驻以前,全村年人均纯收入仅有1400元,村级集体经济几近空白,目前全村正在抓紧开发1000亩猕猴桃,蔬菜、油茶等已成规模,年人均劳务收入在2万元以上。
农村扶贫正向推进,得益于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就以中央一号文件为例,其就曾连续13年聚焦农业。在具体扶贫攻坚中,党和政府还注重改革现行扶贫思路和方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变“输血”为“造血”,变重GDP为重脱贫成效,诸如向贫困村派出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印发《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等,都助力着农村扶贫正向推进。
农村扶贫硕果累累,也与社会积极参与密切相关。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华民族素有扶贫济困、人心向善的传统美德,诸如东西部扶贫协作,东部率先发展的省市结对帮助西部省区市脱贫,党政军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等等,都推动形成了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积极参与的中国特色社会扶贫体系,聚焦起了十三亿中国人民的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贫困地区人们踏实苦干,更是农村旧貌换新颜的关键因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最终还须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具体而言,就是贫困人口的脱贫、贫困地区的发展,需要党和政府的帮助,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但最终还是要靠自身努力。十八洞村就激发了村民中蕴含的内生动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自强不息,实现了脱贫攻坚大步推进。
在农村扶贫不断推进中,更有着浓浓的“网动力”。毕竟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精准扶贫”也已成贫困地区发展后发赶超重要抓手。由中央网信办提倡,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新浪微博联合发起的“9+1我们一起过大年”精准扶贫公益活动,就曾让贫困群众猴年春节充满暖意。以阿里巴巴、苏宁、京东为代表的电商企业,除帮助村民把商品网购到农村外也在帮助农民把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卖出去,让贫困群众享受到了网络发展带来的红利。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到2014年底全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到2020年全部脱贫的目标每年要减少1000多万人。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任务不可谓不艰巨。而今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党员干部就应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早日脱贫、贫困县早日摘帽,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特约评论员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