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吧告别前世能否迎来新生?
文化部等部委11月发布通知,全面放开网吧审批,取消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对上网服务场所的总量和布局要求。这意味着网吧再次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然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早已进入疲软发展期的网吧到底会何去何从?
1995年,大洋彼岸的美国完成互联网铺设,举国欢庆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时代。同年春,北京中关村外出现一个硕大的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瀛海威公司创建中国网吧的前身——“瀛海威网络科技馆”。接下来几个月,“3C+T”网络咖啡屋在上海成立,“实华开网络咖啡屋”网吧在北京首都体育馆旁开业。这是中国城市中的首批网吧。
那个年代,彩色电视都没能彻底普及,电脑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奢侈品。互联网让第一批走进网吧的人认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花花世界:信息不受空间的界限,相隔万里之外的人也可以通过邮件交流。口口相传下,去网吧上网逐渐流行起来。网吧的出现让网民们上网成本大大降低,也培养了国内首批网民。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网络的丰富、网速的提升、上网用户的增多和网络游戏的繁荣,互联网就像万花筒一样吸引着当时的年轻人们,网吧也逐渐向交友聊天、网络游戏为主的娱乐场所性质转变。其间,由于政府干预较少,管理也比较松,网吧在中国遍地开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成为人们新的休闲圣地。在当时有一句响亮又通俗的口号叫“要想发,开网吧”。除了上网和包夜费,网吧还靠卖游戏点卡和Q币赚钱。规模稍大的网吧,一天收入可达数千元,当时可谓暴利。
历经多年发展,网吧也逐渐成为不少问题的根源。由于长期缺乏监管,上世纪末到21世纪初,网吧内出现大量暴力、色情的内容,网吧也从原来的休闲场所逐步变成所谓“社会闲杂人等”的集散地。随着网游的发展壮大,网吧数量与日俱增,色情、暴力、未成年人上网、游戏成瘾等问题开始显现。
2002年一场大火将网吧带入了水深火热的发展困局之中。当年6月,北京“蓝极速”网吧遭到四名中学生纵火,网吧老板为防止客人逃走把客人反锁在网吧内,最终导致25人死亡,其中一半竟是学生。此次事件使得国内单体网吧遭受了长达十年的严厉管制。同年10月,政府出台《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2003年起,全国开始实施“不新批一个单体网吧”政策。
然而,网吧数量仍在顽强增长。许多人不惜花高价买牌照经营网吧,也滋生了数量巨大的黑网吧。这些黑网吧往往通风采光差,环境黑暗,空气浑浊,聚集了大批逃课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网瘾少年”一词也浮出水面,层出不穷的失火和盗窃事件、一个个无知少年的堕落之路和家长痛心疾首的眼泪让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开始痛批网吧的存在。政策严苛,世人唾弃,就这样网吧走过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期。
从2010年起,我国网吧市场规模持续缩小,网吧盈利也越来越难。文化部发布的《2012年中国网吧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网吧数量为13.6万家,比上年减少6.9%,自2004年以来网吧数量首次呈下降态势。
随着互联网移动端的迅速崛起,网吧产业的持续下滑也变得不可避免。继去年调整开放单体网吧审批,文化部等部委此次全面开放网吧审批,鼓励网吧的多元化发展。如今,互联网高度普及,移动互联网逐渐占据主流,传统网吧经营模式已不合时宜,发展方向逐渐走向个性化和多元化,不少“网吧”开始向“网咖”转变。
很多网吧目前已不再仅仅提供上网服务,良好的硬软件、干净的环境、良好的服务让用户体验不断提升。简单来说,网吧已从原来单纯提供网络连接服务进入以上网服务为基础,附带餐饮、休闲、游戏互动、棋牌桌游等等多元化增值服务为主打的体验时代。上网已不再那么重要,能够提供最优质的体验和最大程度保证玩家的互动需求成了核心要素。
回想20年前京沪第一家网吧的那种网络咖啡馆模式,未来网吧的发展概念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增值服务和上网相结合的时代。对现在的网吧业来说,这是一种轮回,也是一种新生。
在这个轮回之中,“80后”“90后”挥别青春变成“大人”,告别了曾经属于他们的网吧时代。也许第一次走进网吧的场景早已模糊,但是当初和小伙伴们相互陪伴,彻夜游戏的时光已变成珍贵的回忆。这种集体记忆,也许正是塑造他们代际特色的文化符号。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