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网】“博士县长”:根扎黄土 此木生芳

17.09.2014  15:33

  早上5点多,6位甘肃省临洮县苟山村的村民从山里出发了,他们要赶去送“父母官”柴生芳最后一程。

  路上,村民龚彩琴忆起临洮县县长柴生芳到自家的点点滴滴,忍不住抹泪,“这个人太好了,比亲人还要亲”。

  苟山村地处大山深处,交通偏僻,是镇上条件最艰苦的村庄。甘肃省实施“双联”行动以来,柴生芳主动要求联系这个最穷的村。龚彩琴家就是他联系的一个贫困户。

  龚彩琴记得,每次来村里,柴生芳都要带礼物,龚彩琴的孩子就收到过他送的擦脸油、洗头膏、洗衣粉,“你说一个大男人,怎么就能想的这么细呢”。

  今年,龚彩琴的儿子杨东初三毕业,中考失利。龚彩琴大着胆子求柴县长,能不能给儿子找个学上。

  柴生芳当场承诺:“你的事我都装到心里了。开学了,你再找我,我安排。”

  “这么好的人,怎么说没就没了。”龚彩琴叹息道。

  8月15日凌晨,柴生芳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诱发心源性猝死,倒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此时,他担任临洮县委副书记、县长仅8个月。这个海归博士县长生命的最后24小时里,处理了8项工作,持续忙碌17.5个小时,仅最后一项常务会便持续6小时,集中商讨22大项53小项政府事务。

  在尚未写完的第30本工作日记上,柴生芳写下4个字:“此木生芳”,仿佛生命告白,一语成谶。

  书生从政

  一个留洋博士,为何要放弃治学之路,选择从政?

  这个问题,大哥柴生龙曾当面问过柴生芳。对于五弟的这次人生选择,他一开始便立场坚定地反对。

  要知道,对这个甘肃庆阳的农村家庭来说,供出一个北京大学的高材生是何其不易,这个从穷山沟飞出的“金凤凰”,又承载了家庭多少的希冀。

  为了供柴生芳上学,母亲经常把口粮省下留给他。大哥柴生龙好几次发现,全家人吃完饭,母亲背着他们偷偷吃野菜。

  考上北大那年的暑假,柴生芳还拉着架子车在县城卖过西瓜。1997年,在甘肃省文物考古所工作了6年后,柴生芳停薪留职,自费前往日本神户大学留学。

  从日本神户大学博士毕业后,先后有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大学向柴生芳发出邀请,希望他去大学工作。但柴生芳毅然回到了家乡甘肃。

  吃了这么多的苦,凭啥还要跑到基层去吃苦?

  面对大哥的质疑,柴生芳平静地回答:“大哥,你不理解,你不知道我的抱负。我不能平平淡淡、舒舒服服地过一辈子,再苦再累我也要干一番事业。”

  不仅是亲属,就连好友都劝柴生芳:“像你这样的高学历海归,何苦要跑到基层去吃苦?完全没必要!”

  柴生芳坦言:“我们都是农村长大的,吃点苦算不了什么。到基层去,不仅可以锻炼自己,而且可以离老百姓更近一些,更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003年,柴生芳离开甘肃省委办公厅,到陇西县任正县级的副县长。3年后又辗转任安定区副区长。2011年,柴生芳来到临洮县,任常务副县长,分管民政、信访、公安、人事等工作。

  全情投入基层工作

  2013年12月,柴生芳当选临洮县县长。在接下来的8个月里,柴生芳不是“出门招商”,便是“回家下乡”。而他下乡调研,总是坚持深入乡村,绝不蜻蜓点水。

  一次,柴生芳到中铺镇下乡。尽管已是5月间,但背阴的地方积雪还没有完全消融,山路崎岖难走。乡镇负责人建议说,附近村子情况大体相同,最偏僻的王家沟村太远了,路又窄,没有必要再去。

  “我下乡就是为了了解最贫困村庄老百姓的真实生存现状。”柴生芳不顾反对,执意要去。

  一到村里,柴生芳遇到一位70多岁的老人,嘘寒问暖,聊了半天。临走,老人听旁边的人向与他聊天的这个微胖、有点谢顶的人喊县长,急忙主动上前,握住柴生芳的手紧紧不放,“真没想到是县长来了”。

  在实地调研中,他劝说王家沟村全村148户人家实行易地搬迁。如今,村里已经有111户村民搬到了中铺镇镇政府所在地附近。

  每次下乡返程途中,柴生芳都会有意识地给工作人员“考试”——刚调研的村子有多少人口,有多少低保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