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缺乏危害认知 多重因素致“限塑令”在兰名存实亡
原标题:关注逐渐被淡忘的“限塑令”系列报道之分析篇:生产源头控制不力 流通环节监管被动 公众缺乏危害认知 多重因素致“限塑令”在兰名存实亡
使用塑料袋现象随处可见。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空手出门,拎袋而归,是大多数人习以为常的购物方式。但这一习惯带来的塑料袋泛滥成灾,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却常常被人们忽视或熟视无睹。也正是因为人们的这种习惯,以及缺乏有效的监管,致使已属于禁用品的超薄塑料袋依然被大量使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兰州市日处理几千吨垃圾,其中三分之一都属于“白色垃圾”。如何管理好一个小塑料袋,已成为关乎我们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社会问题。
超薄塑料袋生产环节控制不力
“随便就能买到,大一点的集贸市场都能找到批发塑料袋的商贩。”11月18日,在张苏滩蔬菜批发市场一位售卖蔬菜的商户告诉记者,“限塑令”刚实施的时候,卖塑料袋的地方还有较厚的“环保袋”出售,而现在卖超薄塑料袋的越来越多,因为价格低廉,买的人多。既然“限塑令”明确规定,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袋禁止使用,那么为何这种禁用品如今在市场上仍随处可见?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兰州市场对塑料袋生产环节进行监管的属于质监部门,但兰州市质监局对此表示,他们对违规生产超薄塑料袋的企业是发现一处取缔一处,关键在于现在许多兰州市场上流通的超薄塑料袋都是外地生产的,而本地生产塑料袋的企业很少。市内各大型超市、饭馆使用的可降解环保塑料袋都是从外地购进,而在菜市场、集市常见的超薄塑料袋多来自周边地区的黑作坊生产。塑料袋的跨地域交易,给生产监管增加了难度。
市场需求致超薄塑料袋难禁
“之所以要实施‘限塑令’,就是因为超薄塑料袋在自然条件下不易降解,造成长期、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废弃塑料袋混在土壤中,易造成土壤板结,导致农作物减产。”兰州市工商局市场管理科工作人员表示,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潜在危害并没有被公众充分认识,这也是超薄塑料袋在市场流通环节无法彻底杜绝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提供不行啊,如果不给人家就不买我的东西了,我们也很无奈。”八栋楼菜市场一家菜贩对记者说,每天他要用去两三百个超薄塑料袋,“限塑令”的实施,对他们消耗超薄塑料袋的状况似乎没有产生多大影响。还有些经营户反映,批发塑料袋的商家也不分环保不环保,就按大小、薄厚来论价,所以他们也不知道究竟什么样的属于可降解环保塑料袋。另外,厚一些的塑料袋价格太高,他们都是给顾客白送塑料袋,当然要在这上面节约成本。
公众认识缺乏助推白色垃圾泛滥
兰州市质监局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市场上的塑料制品中存在问题最大的就是集贸市场上小贩们使用的那种薄塑料袋。这些塑料袋的原料来源不明,尤其是那些带颜色的塑料袋,很可能使用的是再生塑料制品。这些再生塑料含有严重超标的病菌和致癌物,用这种塑料制品包装直接入口的熟食品,会对人身健康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质监部门的专家同时介绍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合格的塑料袋上应明确标示生产厂家名称、标准编号、规格及材质等信息。但在农贸市场使用的塑料袋中大多没有标识。对此,老百姓缺乏相应的认识,只是为了图方便使用塑料袋,很少有人会注意商家提供的塑料袋上是否印有生产企业名称、QS标志及编号、“食品用”字样等信息。
兰州“白色垃圾”反弹让人头疼
塑料袋难限,势必造成“白色垃圾”无法遏制,这也是环卫部门最头疼的事情。目前,兰州市区内很多住宅小区设立的都是垃圾收集桶,居民每天把家里产生的垃圾用废旧塑料袋包装好,然后扔进垃圾桶。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塑料袋根本无法进行分类回收利用。在记者采访的12个家庭中,几乎所有人都是用超市或菜市场购物留下的旧塑料袋来装垃圾。对此,城关区环卫局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城关区日处理垃圾量达上千吨,虽然没有准备统计过废旧塑料袋的数量,但在实际处理时工作人员发现,“限塑令”实施初期,回收清运的居民生活垃圾中塑料袋垃圾量有所减少。但近年来,居民使用塑料袋又有所反弹。尤其是不可降解的超薄塑料袋很难处理,进行填埋很难降解,焚烧又会污染空气。据粗略估计,目前兰州市区塑料袋垃圾占日垃圾处理量的三分之一。 塑料袋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长久的危害。 (文/图 本报记者 夏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