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合医患关系,要手术还要仁心

19.09.2014  05:50

    一个手机号码,一句“有情况随时联系”,本来冷冰冰的病历本瞬间就拥有了人性的温度。杭州第三人民医院肛肠外科主任医师贠健这个坚持了15年的小习惯,近日被网友“爆料”后,在让赴诊患者感动感叹的同时,更收获了无数网友真诚的点赞。在深圳八角门事件、湘潭产妇死亡风波、岳阳“医闹”等多起医患矛盾之后,这个病历本上的小细节、舆论场上的大感动,也如同穿透医患关系乌云的阳光,让人思考我们应该形成怎样的医患关系。

    医者父母心。正如父母希望孩子碰到问题随时联系到自己一样,医生贠健也作如是想。在他眼里,能用电话解决患者的小问题,就省了患者专门跑医院的奔波之苦。贠健的习惯养成,源于对病人需求的换位体察。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因为患者凌晨5点或者午夜来电而拒接,也没有因为领导同事不知晓而放弃坚持,而是一如既往地用这样一个走心的连线,去坚守和践行大医精诚的圣训。

    人们的点赞,也是对贠健式好大夫的渴望。有网友这样写道:“我希望遇到一个真正关心我、愿意了解我的医生,一个不会在乎我是谁、不管我有没有钱的医生,一个知道如何才是真正的沟通的医生,一个真正懂得爱、能从我微小的一举一动中洞察我的心的医生。”这种朴素的期待,恰是一个世界著名行医理念的注脚——“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赞誉贠健的同时,也有人提示“善良的风险”。曾发生在河南南阳医专附属第二医院的一起医疗纠纷,正是由医生好心电话指导却事与愿违而触发的,当事医生不堪“医闹”选择自杀,好在抢救及时,没让这起纠纷再添人命。也许正是类似的一次次教训,提醒医生要谨慎热心,要学会风险规避。诊断必在医院,常规检查必做,手术风险确认必签字,也渐成医学管理上的一种保险做法。这样一来,也容易导致医患之间加强戒备,拉开心理距离。

    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谁也不愿意让自我保护与医者仁心相互对立。当医生都不愿意冒风险时,医学怎么能进步?患者怎么能受益?医患矛盾的今天,不仅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滞后相关,与公众健康素养较低相连,也与新闻舆论的“放大效应”有关。解开死扣,消除戾气,需要消除制度缺陷,更要弥补精神缺陷。只是,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医者,坚守着初心。

    现代医学并不完美,但生命的旅程离不开它的护佑,医生与患者理应结伴而行、相互扶持。不仅医学要从技术主义歧路上回到人的医学轨道上来,医生要会手术又会心术,理解病人,而患者也要理解和尊重医生,释放善意和信任。只有双方缔结为情感与道德的共同体,有了互信与理解的精神纽带,才能重建以敬畏、悲悯、感恩、利他为基线的和谐医患关系。(作者 姜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