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缉毒警察的卧底人生之一:新来的技术员

27.10.2014  18:06

    缉毒警察的卧底人生之一:新来的技术员

    压题照片,家新春坐在警车上。(新华社记者 黄文新摄)

    编者按:卧底恐怕是警察这个职业中最具有挑战和风险的岗位,人们对卧底的认知多从影视剧中来,他们隐去自己的真实身份,游走在正邪之间,面对着非同寻常的压力、风险。生活中真正的卧底到底是什么样子?或许,他就是那个夜里坐在某个酒吧或餐馆和别人聊天的人,或许,他刚刚从我们身边走过……

    新华社“甘肃发布”记者带你走进兰州缉毒警察家新春的卧底人生。

    新华社“甘肃发布”兰州10月23日专电(记者黄文新 王博)1990年,还没有五花八门的合成毒品,但那时“包包客”的数量却不少。当时毒贩子把海洛因叫“白面子”,一克划成10份,用锡纸分成小包包卖。吸食海洛因的人又叫“包包客”。

    高成瘾性的海洛因让很多年轻人无法自拔,倾家荡产,“包包客”吸到灯枯油尽,生命耗尽。

    这一年,兰州市公安局缉私队调来一个年轻人,姓“”,是市环境检测站的技术员。后来被人叫缉毒“家疯子”。

    新人进队,得先跟着师傅学。

    “看见马路牙子上蹲的那三个小伙子没有”,师傅问。“看见了,抽烟聊天呢,是不是又要对自行车下手?”年轻人问师傅。“盯好,估计刚‘抽’大”师傅说。

    那个年代,自行车被盗,八成都是“包包客”干的。毒瘾一旦上来,向亲戚朋友求爷告奶连借带骗之后,偷自行车成为来钱最快,技术含量最低的营生。最严重的时候,自行车放下上楼一圈,几分钟的时间就不见踪影。

    小伙子一直盯着路边的三个年轻人,他不明白,师傅咋看出来他们刚刚吸过毒。

    回到队上,师傅把徒弟叫到跟前,解开了疑问。“吸毒的人没货时,双眼失神、鼻涕眼泪,靠在那里像一滩没骨头的烂泥。刚刚吸过毒的人,精神亢奋,神情逍遥,灵光的很!”年轻人对师父满眼都是崇拜,可师傅瞟着大小伙子,瘦啦吧唧,看上去的确像个技术员,可调到缉毒队干嘛。

    “队长,刚逮住的那帮家伙里有人要立功,说能对接上‘老四’,货就是从那拿的,得找个生面孔‘打内线’,好好地运作一把。”门被推开,一名队员进来后小声说。

    “我去,我是生面孔。”声音来自那个新来的技术员,师傅愣了一会儿,脑子里不知怎么转到他的名字上去了,家新春,这名字喜庆。“一尺长的刀子就戳着过来喽,你敢去吗?”队长比划着、半开玩笑地说着。

    “今天不敢,那明天还能不敢吗,总得过这一关。”家新春回答。

    从那天开始,家新春再不是技术员了,变成了“张老板”,开始借助“关系”来“打内线”。

    在缉毒队,“关系”就是线人,“打内线”就是做卧底。谁也没有想到的是,第一次卧底,碰着的对手“老四”就江湖老道、心狠手辣......(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