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大棚里的绿色希望 ——高台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纪实

22.01.2016  17:02

  雪后初霁,小城高台银装素裹。在距离县城不远的南华镇里,来自广东、新疆等地的大型运菜货车正在排队等候。

  “我们的这些蔬菜大棚,就像是一个大型的地头蔬菜超市,什么菜都有。”高台县农委主任秦学国指着眼前大片的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对记者说。

  近年来,高台县立足县域资源优势,创新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品牌+市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开拓了万亩蔬菜产业园区,蔬菜产业成为农业转型、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引进龙头破解蔬菜销售难题

  地处黑河中游的高台县,日照充沛,土地肥沃,盛产各类粮食作物、蔬菜瓜果。

  为支持农业发展,高台县连续9年出台扶持文件,对发展蔬菜产业等给予政策优惠、资金扶持和奖励补助,蔬菜基地面积由当初的5万亩,扩大到了目前的15万亩,总产值达9.16亿元,蔬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但由于市场因素多变,蔬菜销售不畅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菜农。很多时候,菜种出来了,却卖不上好价钱,有的菜甚至烂到了地头。破解蔬菜销售难题成为当务之急。

  2013年,高台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扶持,示范引领蔬菜产业由小做大”的发展思路,启动了总投资6.4亿元、占地面积1.8万亩的绿色蔬菜产业园区。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2014年,甘肃绿洲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入驻高台绿色蔬菜产业园。当年,这家企业流转土地7000亩,搭建日光温室、钢架大棚3000多座。

  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建设蔬菜产业园,根据市场需求,种植各类紧俏蔬菜,主打自主品牌,推向市场。由于高台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蔬菜品质很好,很快,便打开了南方多个城市的市场。

  2015年,绿洲公司创新推行“客户点菜、公司配菜、农户种菜、规范指导、统一销售”的全新产业经营模式。年初,根据订单安排种植,与26个种植大户签订劳务承包合同。农户按照公司要求和种植计划进行种植,负责田间管理和种植期间的一切劳务作业。公司提供统一技术指导和种苗、肥料等生产所需农业物资。蔬菜收获后由公司统一销售,并按照合同约定的目标产量支付农户劳动报酬。同时,公司采取市场化的社会委托外包服务方式,将育苗、防病、机耕等环节委托给专业的机构实施,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农业专业化生产。

  2015年6月,高台县举办的蔬菜订货会,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区、市,170多位蔬菜客商的参与。

  时下,虽值隆冬,但高台县的蔬菜销售依然十分火热。据介绍,2015年,绿洲公司可实现销售收入4000多万元,受益农户达700多户。

土地流转农民变身产业工人

  殷兆禄,南华镇胜利村党支部书记。家有4口人,12亩土地。以往,全家4口人辛苦劳作一年,每亩地的收入最好也就1000元。

  如今收入怎么样?面对记者,殷兆禄呵呵一笑,掰着指头算起了账,土地流转后,绿洲公司每亩地给他800元,12亩将近1万元。“这基本就是全家人以前在土地上的总收入。”殷兆禄说。

  腾出双手的殷兆禄被绿洲公司聘请为管理人员,4月至10月负责115亩花卉、200亩橄榄菜的管理,每月工资4000元,半年收入2.4万元。同时,老伴在蔬菜产业园打零工,累计收入8000多元。儿子、儿媳在县城开起了商店,2015年收入4万多元……

  信号村桑会荣家的土地流转后,在产业园承包了146座蔬菜大棚,负责日常管理。她的丈夫每月在这里也能挣到3800元。

  像殷兆禄、桑会荣这样,土地流转后变成产业工人、蔬菜经纪人的农民在南华镇还有很多。截至目前,胜利村二社的50户人家中,有42户在县城或其他城市购买了商品房。

创新发展助推全县精准扶贫

  政策扶持,龙头带动,不仅破解了高台县的蔬菜销售难,还为当地精准扶贫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2015年,高台县针对蔬菜产业发展,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树立本地品牌。与甘农大、省农科院等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结成院地合作伙伴,大力实施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并建立县农业信息网、农信通短信等科技服务平台,帮助菜农增收。高台县主导的27个蔬菜品牌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品认证,先后在工商部门注册了“康翠”蔬菜、“河西紫哥”茄子、“东庄”西甜瓜等商标。

  对于一些精准扶贫重点村镇,高台县出台政策,积极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借助蔬菜运销和加工龙头企业,通过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先后建立蔬菜产供销一体化合作社72个,蔬菜批发及零售交易市场11个,培育蔬菜经纪人150多人,全县产销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高台县还积极外出拓展市场,实施东进西扩战略,先后在新疆、内蒙古、青海及东南沿海省份建起稳定的蔬菜销售渠道,蔬菜产业在总量扩张、标准提升、市场化加速的同时,也带动农民实现了四季增收。(记者齐兴福)